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红岩烽火·歌咏山河|陈劲:“刘老团长”的烽火岁月

2025-8-14 15:54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刘老团长”的烽火岁月

文/陈劲


旭日东升,我和友人驱车前往万盛金桥镇子如陵园,追寻重庆历史名人刘子如先生在民族危亡时刻勇赴战场的烽火岁月。

苍松翠柏间,先生墓茔静卧。“刘公子如之墓”六字苍劲有力,斑驳的碑文诉说着这位重庆巨商从孤苦少年到报国志士的传奇一生。先生雕像巍然挺立,炯炯目光中既有仁者之慈,更含志士之毅。恍惚间,这位花甲之年奔赴前线的老者,正穿越历史烽烟昂首而来,令人肃然起敬。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胸怀“先国后家”信念的先生正在上海经商,他当即返渝,联络社会名流组建四川后援会、成立重庆战地服务团,向政府请缨抗敌。先生四处奔走募捐,宣传全民抗战,“我们要自信,中华民族绝不能被日寇灭亡!支援前线到底!”从商会礼堂到朝天门码头,激昂的话语像火炬点燃山城儿女炽热的爱国心,如战鼓般激励民众不屈抗敌志。商贾捐出积蓄,学子典当书籍,连码头力夫也掏出汗湿的角票。

“先生将产业托人经营,告别老妻弱子,以67岁高龄率领重庆战地服务团奔赴前线,轰动整个山城。”友人动情讲述。

“先生已近古稀。”我不禁感叹,他明知自己难挡战场险恶,却义无反顾冲锋在前。这支由教师、学生和职员等72人组成的服务团,经3个月集训随川军奔赴前线。出征前,先生被任命为副团长,因年高德劭,“刘老团长”的尊称不胫而走。

历史何其相似:1876年,64岁的左文襄公(左宗棠)抬棺西征收复新疆,一甲子后的1937年,67岁的先生亦勇赴抗日前线,皆以决绝之姿践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937年12月4日,朝天门码头朔风凛冽。先生率服务团携自捐和募集的40余万件慰问品誓师东征。《大时代——战地服务记》记载:暮色中,山城万人空巷,“打倒日寇”“抗战到底”的呐喊震彻江岸。汽笛声划破长空,远征者与送行者热泪交融,没有儿女情长的惜别,唯有共赴国难的誓言。

抵达汉口时惊闻南京失守,全团悲愤。当时四川省主席、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因患胃病在汉口就医,见到先生问道:“子如,你怎么也来了?”先生恳切陈辞:“今强敌压境,危在旦夕。子如虽不能持枪杀敌,但可演讲号召、组织鼓动、抢救伤员,尽国民挽救民族之天职!”此番话令在场将士无不动容。

就这样,先生率领服务团逆着茫茫逃难人群,直奔九江,那里已是空城。先生到医院开展慰问,他那父亲般温暖的手让伤员们重燃希望。至南昌时所幸还有市场,按营按连送去数十头活猪和慰问品,并组织文艺宣传,“抗战必胜”的呼喊声让将士士气振奋。进入更为险恶的皖南前线,先生抢运伤员时被敌弹炸伤却不下火线,与青年团员们战斗到底,全团抗敌热忱空前高涨。

“前线危机四伏,先生和服务团的工作肯定很艰苦。”

“当时团员每月仅有两元杂费,是同类团体待遇最低的。”友人语气敬重,“先生‘每日仅食一饭,未受公家分文’,连七十寿辰也未庆祝。”无论环境多艰难,先生始终坚信“抗战的前途,我们一定可以得到最后胜利的”。他以未持枪之身战斗:演说鼓舞士气,壁报传递信念,昏暗灯光下,字字句句皆见赤子之心。

“先生和服务团肯定受到了将士们的欢迎。”

“这是自然。”友人眼中闪光,“他们用大爱温暖同胞,以铁骨直面强敌,所到之处‘一片欢呼’,各部队争相邀请,离别时总是不舍地挽留。当先生率领一半是女团员的服务团跋涉5000华里抵达皖南前线时,川军含泪自豪道,‘看,我们四川女兵都来了。’”

在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关头,先生的抉择闪耀着赤子丹心,彰显着民族大义。敢为人先,注定不凡。先生对同胞,大爱与大善,表现出血浓于水之柔情;对仇敌,怒火与刚毅,表现出炎黄子孙同仇敌忾之血性。

在九华山,先生亲督工匠将“固我山河”镌刻于峭壁。八十余载风雨,这方十余米长、字字两米见方的巨幅石刻依然屹立,仍如丰碑。

1938年10月,政府的军事委员会因先生“服务前线,卓著成绩”颁发陆海空军褒状。全面抗战以来,获此殊荣者仅十人。

在皖南前线,先生目睹新四军条件艰苦,专程送去一万件棉背心。陈毅军长紧握先生手赞道:“古稀遐龄上前线,真乃英雄也!”1940年临别时更题赠合影照片:“送给站在抗日最前线的刘老团长留念”。同乡陈希龄受党安排任其秘书,称先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令人敬重的长者”。

“当时报刊争相报道先生事迹。”友人展示一份泛黄的资料,“1939年《前线》旬刊《刘子如老先生在前线》这样描述:‘提起老先生,在皖南前线似已成为特殊人物。他的出现,代表中华民族崇高奋斗精神,使衰老的中国好似年轻许多!’”文中特别记载了先生掷地有声的誓言:“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时,我就决心哪年打日本就去参加,这次果然如愿。”

前线奔波劳累,先生患上严重胃疾。得知家业受损,仍坚守岗位,直到接到政府“回渝处理债务”的命令。1940年秋,将士们含泪送别这位朝夕相处又令他们敬重的“刘老团长”。

回渝时,家业所剩无几。妻儿明白:丈夫和父亲,以亏欠小家之身,慰藉了万千破碎之家,更无愧山河。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喜讯传来。病榻上的先生听闻捷报,浑浊的双眼顿时涌出热泪。他握住床前孩子们的手,声音哽咽却字字铿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定要记住,有国才有家啊!”

“先生以毕生心力践行‘先国后家’的信念。”友人眼眶泛红:“他用大爱穿透战火硝烟,温暖无数同胞,激励代代中华儿女。”

青山不语,松柏长青。回望烽火岁月,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筑起钢铁长城。“刘老团长”毁家纾难、勇赴前线之壮举,正是民族脊梁的缩影。而今山河无恙,先生“先国后家”的信念和执着奉献精神,仍如星火永耀。


(作者供职于重庆万盛经开区档案馆)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