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擦亮长坝的天空文/黄建明走挂壁水渠 “一渠金水万锄开,越岭穿山绝壁来。” 一路高歌猛进的前进村,一道蜿蜒曲折的水渠,冲破山岩的阻隔,悬绕在扯情岩万丈绝壁,让山间的溪水归巢。以从容的姿态,迈着豪迈的步伐,伴随林中羊群咩咩的呼唤,带着大地每棵禾苗的期盼,满载前进人的希冀,在时光里奔流不息。 一条平凡的水渠,是勇敢、勤劳、坚韧的前进人,为之而奋斗的极不平凡的惊天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 穿越二十六载风雨历程,三百多名前进人浩浩荡荡,腾空而起,悬挂绝壁之外。抱定“人定胜天”的信念,凭胆识,挥汗水,洒热血,以白云为伴,跟风雨同舟,拨开乌云密布,抛开惊险、恐惧和死亡,将壁立千仞踩在脚下。 一群人走向一座山,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跟悬崖陡峭打交道,相看两不厌,这群人就成了山的一部分。 沿着山间的狭长脊背,前进人挥动刚劲的锤子,执起古老的钎,迎着晨风,背负霞光,破壁成道,悬崖凿渠,在绝壁悬空之间尽情舞蹈,将4285米如飞龙般的水渠悬挂在万丈绝壁之上,缔造了赫赫有名的武隆“红旗渠”。 穿过九千三百多个日日夜夜,人们转过头,凝望那一幕幕惊险离奇、惊心动魄、惊天动地,叹为观止,为之而震撼,为之而感动,为之而拍手称快。 ——长坝挂壁水渠网络美誉度爆棚,网红打卡必到之地。 ——长坝挂壁水渠航拍视频,5月14日在摄影爱好者蒙维自媒体发布,前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个人微博旋即转发,原始视频播放量7天超过341万次,转发近万次。华龙网、人民日报微信号等相继报道和关注。 ——长坝挂壁水渠成为武隆旅游新宠,近期游人到此旅游观光,络绎不绝。 时光流逝,奇迹永存。挂壁水渠凝聚着前进人的勇气和智慧,是长坝人的骄傲和自豪,是武隆“红旗渠”之精神在人间闪闪发光。 望双堡特大桥 一道彩虹,相拥一道彩虹,在长坝青绿山水之间,横空出世,飞架南北。 ——主桥长达2×405米。立足岩溶地质、“W峡谷”地形。有繁琐的工序,有超高的精度,有复杂的组织体系。 ——创造三项世界第一:双连拱跨径,独立吊塔的缆索吊跨径,同等结构的缆索吊吊重。 ——斩获桥梁界的“诺贝尔奖”:每年在全球范围内仅授予一座桥梁的“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 连环的彩虹背后,我们看到的数字不是冰冷的,文字不是冰凉的。 一堆堆数据是那些坚硬的钢、坚实的铁和凝固的水泥;一码码文字是逐梦人滚烫的汗水、沸腾的鲜血和闪光的智慧。 一群建桥人以火热的、血性的气概,爆发出激越的豪情,诠释了顽强的意志和磅礴的壮举。 桥上桥下,阳光穿过彩虹,一条又一条长龙金光闪闪,流光溢彩。 双虹如云端,集美学与自然风光浑然天成,将艺术之美、创新之美、绿色之美呈现得淋漓尽致。 仰望一道又一道彩虹,挂在半空中,犹如渝湘高速复线巍峨的脊梁。 观乡情馆 从故乡飘过的雨飘过来了,吹过家乡的风吹过来了,老屋的烟火跑过来了。 青砖,灰瓦。石板,木楼。风堡,铧口。谷钭,围席。 还有许许多多,在门里门外,静静地热忱地迎候远方来客。 漫步展厅,千回百转。这里,不需要言语,不需要表白,不需要动作;只需要用心、用情、用爱,慢慢地意会就足够了。 脚步似乎应该轻点,身子应该走稳点,手脚应该自在点。不要轻易触碰那些物件,哪怕是小小的顶针,都会想起邻家大嫂那爽朗的笑声以及麻利的动作;哪怕是矮矮的鞋马,也会扯出隔壁堂哥憨憨的笑容、笨拙的举动以及讨媳妇的窘态。 有如此多的童年“伙伴”,好不热闹。我会自然而然地将熟悉的小伙伴点个名:水瓢、筲箕、筛子,灰炉、簸盖、甑子,磨子、碾子、搭钭……因为时间太久远了,还有一时半会叫不出名字的,大家聚集在一起,像小时候课间操整队集合,我已经走进队伍里,成为其中的伙伴。 那些“伙伴”站或坐或躺,纹丝不动,不言不语;看上去有些简陋、陈旧、土不拉几的,有些老掉了牙,或缺了胳膊,或少了腿。但我知道,它们都来自乡野的田间地头,来自人间烟火的灶屋,来自千百农家的各个角落。这些伙伴不管是大是小,或高或矮,或长或短,都承载着农耕时代的文明,蕴藏着一个个农家生活的哲理,闪耀着一代代农家人智慧的光芒。 驻足此处,久别重逢,我仿佛又一次回到老家,母亲站在龙洞湾的自留地里,扬起胳膊,摘下了高处的四季豆,又摘了低处的南瓜,放进篮子里;父亲在水井沟中段秧田里,右手把握铧口尾巴,左手高举竹鞭子,嘴里叫着“吁呲呲、吁呲呲”,催赶着水牛,耕种自家的承包田。 在这里,久违的乡愁可以满载而归,久远的记忆可以物归原主。 (作者系重庆市武隆区作家协会秘书长)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