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为光 照见烽火“红岩烽火·歌咏山河”主题朗诵会在渝举行80余位诗人、作家及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 著名作家黄济人致辞 著名朗诵艺术家张民现场朗诵 姚代云朗诵自己写的诗 左利理朗诵散文《一滴水从天而降》 苏婕朗诵散文《“刘老团长”的烽火岁月》 李柔朗诵诗歌《访抗战空军纪念园》 郑洪、水之湄正在朗诵《我用残损的手掌》 郑劲松散打评书《胜利的狂欢》,非常精彩。 2025年8月30日下午,“红岩烽火·歌咏山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朗诵会”在重庆嘉瑞酒店举行。 本次活动由重庆市作家协会指导,重庆新诗学会、重庆晚报联合主办。黄济人、姚代云、王明凯、蒋登科、杨飞、胡万俊等嘉宾参加活动并致辞,王雨、许大立、陈刚、耕夫等80余位诗人、作家及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以诗歌、散文、评书等多元形式回望烽火岁月,致敬伟大抗战精神。 重庆市作协副主席蒋登科致辞时强调,中国人民十四年浴血奋战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作为重庆诗歌界的重要活动,朗诵会精选的作品以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和红岩精神为主旨,传递民族精神与时代强音,彰显山城儿女的家国情怀。此次活动必将激励广大诗人、作家关注历史,扎根现实,创作出更多站位高、视野广、艺术新的优秀作品。 重庆新诗学会会长胡万俊认为,诗歌是抗战时期重要的“文化武器”,此次活动既是对红岩精神与抗战精神的传承,也是对重庆抗战文学的致敬,希望通过文学艺术的力量让更多人铭记历史、守护和平。 重庆晚报总编辑杨飞表示,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文学与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让抗战故事更生动地走进大众视野,让爱国精神在新时代持续传递。今后,重庆晚报将持续创新内容呈现,强化《夜雨》副刊品牌,特别是《夜雨》的线下活动,与作者和读者加强沟通交流,增强互动与认同。 重庆市作协原主席、重庆晚报文化顾问、著名作家黄济人在讲话中提到自己的父亲,曾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等。“在台儿庄战役中,我的父亲和战士们当时去了几百人,回来6个人。”他呼吁作家们继续关注和挖掘先辈们抗战的故事。 本次朗诵会涵盖20个精彩节目,作品形式丰富多样:既有《我爱这土地》《白杨礼赞》等经典文学作品,也有《山城之光》《红岩红》等重庆诗人、作家原创的新作。其中,不少作品是在《重庆晚报》刊发过的抗战题材主题作品。 活动伊始,诗人王老莽饱含深情地朗诵了艾青经典诗作《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呐喊,瞬间将现场观众带回那个山河破碎却脊梁挺直的抗战年代。 随后,青年朗诵艺术家苏婕、温涛和罗晓红、王瑶、苏勤、左利理、张鉴、谭萍、施迎合、郑洪、水之湄、杨骏、柏念、梁琼、李柔等朗诵者登台献声,用铿锵有力或温情脉脉的语调,传递出对祖国的眷恋、对先烈的缅怀以及对和平的珍视。 著名朗诵艺术家张民也在现场朗诵他发表在《重庆晚报》的散文《我父亲的抗战岁月》,提及救过他父亲性命的四川籍红军,感慨万千。 值得一提的是,西南大学档案馆副馆长郑劲松的评书表演《胜利的狂欢》别具一格,赢得全场喝彩。他以生动诙谐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肢体动作,结合翔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80年前抗战胜利时神州大地一片欢腾的场景——从街头巷尾民众自发地庆祝游行,到丰子恺、罗家伦、臧克家等文化名人分享胜利喜悦的片段,将宏大历史叙事转化为鲜活可感的个体记忆,让现场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切身感受那份来之不易的胜利荣光。 罗晓红/文 图片由重庆新诗学会提供 编 辑 杨雪 美 编 钟柳 策 划 胡万俊 总值班:严一格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