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潘昌操:一茬新米

2025-9-4 17:11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一茬新米

文/潘昌操


阳光斜射下来,微风里竹叶摇晃,地下的光斑也跟着摇晃,从幺姐临街的门店里端出一根凳子,在竹林下小坐,什么都不用想,享受乡村八月阳光下的微凉,微闭双眼,那聒噪不停歇的蝉鸣仿佛把我带入了童年。

同样是竹林,同样是八月,当年离小镇二十来里的院子里,炊烟四起,竹林下全是农家收割稻子忙碌的身影,竹林边天然的石坝上晒满了金黄的稻谷,一颗颗比黄金还珍贵,这是农家一年的口粮,从插秧到成熟,有多少颗谷粒,就有多少颗汗水跟随。院子外的稻田里一半稻子收割了,还没有收割的稻子躲在直立的禾叶下,一半微绿,一半金黄;收割了的稻田,留下杂乱的稻草和稻桩,等着农人收割完后去打理。

谷粒归仓前,父兄总会将晒干的谷挑上一担去脱壳,黄黄的满担稻子挑出去,白白的半担米挑回来。中午的八仙桌上的甑子里新米饭飘香。

农家吃新米饭是有仪式感的,不亚于端午、中秋这样的节日,老腊肉必不可少,石磨推的豆花必不可少,如有人客到来,炖鸡鸭偶尔也会有,新鲜的菜蔬当然也必不可少。

新米是大半年的辛勤收获来的,是农家一年的口粮。第一碗新米饭当然得敬天,谢谢天神带来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是敬祖宗,谢谢他们的福佑,家人才安康,才会有劳力去耕耘。

之后,吃第一口新米饭的是桌上的长辈,长辈们吃了一口后,总会发出“好吃,好吃”的赞叹声,然后接着说“都吃,都吃”。等长辈发完话,我等孩子小辈们才有机会抢着去盛饭,狼吞虎咽地吃着丰盛的菜肴,品不出那新米饭和旧米饭的滋味有何不同。

此刻,小镇的竹林,一面临街,一面正对一片田野。街上马路边水泥做的石坝上晒着黄灿灿的稻粒,小镇居民多为半耕半商,或者根本就是全商,闲时种点蔬菜谷物的,图的就是自种的,吃着放心。故尔,那些晒坝上的谷摊,规模小,星星点点,像黄色补丁点缀着初秋,点缀着小镇,不再是记忆里的整个院子,整片石坝,一层层,一圈圈,被稻谷的金黄包围。

幺姐和外甥正在厨房忙碌地弄他们的新米饭,今年,姐夫家的新谷收获得早,早早地收割,早早地晒干,早早地变成了新米。幺姐和姐夫商量,请亲戚们来尝尝新米饭。长辈们都过世了,二兄一家远在北京,请来请去,只有大侄女兰儿一家与我这一家驱车前往。

从凳子上起身,走向竹林的另一边,正午的阳光更加炽烈,走在石板路上,乡村的稻田收割和未收割的各占一半,田野里黄成了主色调,绿色只是边缘色,像梵高的《向日葵》。

黄的除了稻田,还有高粱杆和玉米杆,枯黄的高粱杆仍举着成熟或半熟的高粱像举着一把把火焰,掰走或没掰走玉米的玉米杆脚下是绿色的红薯藤蔓,大豆正在长新叶,玉米杆子用最后枯萎遮阴挡阳,四季豆、豇豆暴晒在烈日下,丝瓜和南瓜边结果边开花。这是我熟悉的土地景象,人勤地不懒,新老有交接。烈日下仍有身影在收割,在劳作,挥汗如雨。

这片土地养育过我,这片土地的地下有我的父母和兄长,有我的祖宗几辈,感恩这片土地,给了我快乐的童年,艰苦的少年,拼搏的青年,是它让我懂得什么才是坚韧和不屈,把一种不惧辛劳的品质传给儿女。

幺姐家的新米宴是丰盛的,有腊肉、炒肉、玉米炖排骨等八九个菜,读大三的外甥浩男遗传了他祖辈父辈做厨师的技能,弄的饭菜可口,香气四溢。幺姐、幺姐夫、浩男,兰儿及他的夫君,还有两个侄外孙,加上我和家人,满满的一大桌,没有过多的仪式,吃成了餐桌上的主题。

这茬新米真香呀,嘴里满是阳光的味道,乡村的味道。吃,拉近了亲人间距离,两个小侄外孙一口一个八外公叫得让人心甜;吃,拉近了我和故乡的距离,从百多公里外飞奔而来,虽然还隔着十来公里,但不远处就是我母亲的坟茔。

吃着新米饭,乡愁不再愁,此刻,就拥在故乡怀里,满满的家乡味道,满满的童年味道,仿佛又回到了两个侄外孙的年龄,光着脚丫,在故乡的田埂上奔跑。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