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白露:金风玉露逢,月是故乡明

2025-9-8 14:32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白露:金风玉露逢,月是故乡明

文/艾晓林


公历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 165°时,便是白露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从此,夜晚的凉意渐浓,清晨的露水因气温降低,在草木上凝结成晶莹的露珠,晨光中泛着白光,“白露” 之名,便从这抹清透中自然得来。白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不仅是孟秋时节的终章,更是仲秋画卷徐徐展开的开端,它像一把温柔的钥匙,打开了秋日独有的澄澈与诗意。

白露以后,夏季风逐渐退出,冬季风开始活跃,冷空气南下的频率增多,导致气温下降速度加快。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都下降到22℃以下,按照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标明真正的秋季到来。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较夏季明显减少,空气湿度降低,呈现出 “秋高气爽” 的天气特征。北方地区风力较小,天气晴朗,能见度高,是一年中空气质量较好的时节之一。但在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一带,可能会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阴雨天气,绵绵秋雨给人一种潮湿阴冷的感觉。伴随着气候的转变,大地也悄然换了妆容。曾经翠绿的树木渐渐褪去盛夏的浓荫,枫叶、黄栌等树木的叶片率先染上绯红,银杏叶则慢慢晕开金黄,山间、路旁,一层层、一片片的色彩交织蔓延,最终勾勒出 “层林尽染” 的绝美秋景,行走其间,仿佛步入了一幅流动的秋日油画。

白露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秋季作物成熟,到了收割的季节。“白露高粱秋分豆”,辽阔的东北平原开始收获高粱、水稻、大豆,西北、华北地区的玉米、白薯正在成熟,棉花产区也进入全面的分批采摘时候。这时,正是抢收的关键时期,农民忌讳刮风下雨,所以有农谚说:“白露日落雨,到一处坏一处”“处暑雨甜,白露雨苦”。收割之后,就要开始紧张地播种冬小麦。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农事活动之一。农民们要提前深耕土地、施足基肥,将土地打理得松软肥沃,为冬小麦的播种打下坚实基础。在南,部分早稻已经成熟,农民开始进行收割,而晚稻则进入生长关键期,稻穗正努力汲取养分,农民们需精心管理水肥,防治病虫害,确保晚稻能顺利灌浆成熟。蔬菜地里也一派繁忙,白菜、萝卜、菠菜等秋冬蔬菜的种子被播撒进土壤,为冬日的餐桌储备新鲜食材。果园里,苹果、梨、葡萄等水果挂满枝头,果农们小心翼翼地采摘,避免果实过熟掉落或遭病虫害侵袭,将香甜的秋实装进筐中。

“白露日落雨,到一处坏一处”“处暑雨甜,白露雨苦”,这些通俗易懂的谚语,藏着对天气的精准预判,也饱含着对丰收的期盼。“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丰收不仅意味着有了交换生活日用品的资本,更意味着能向王公大人进贡,继而收到回赐的礼物,这份礼尚往来,让白露的农事不仅有了烟火气,更添了几分礼仪的温度。

中医认为,白露时节气候干燥,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秋燥” 最易侵袭人体,使人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咳嗽少痰等症状。因此,白露养生的核心在于 “润肺养脾、滋阴润燥”,唯有顺应秋时,才能让身体与自然和谐相融。“白露不能露”,这句俗语是白露养生的重要提醒。此时昼夜温差大,若仍像夏季般穿着单薄,极易受凉,尤其是腹部、脚部等易受寒的部位,更要注意保暖,早晚出门时不妨添一件薄外套,避免寒气侵入体内。饮食上,需遵循 “少辛多酸” 的原则,多吃一些润肺生津、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银耳、百合、莲子、蜂蜜、芝麻等。还可以适当吃一些酸性食物,如山楂、葡萄、柚子等,以收敛肺气,防止肺气过于发散。起居上,“早睡早起” 是顺应秋季 “收敛” 特性的关键。早睡能帮助身体收敛阳气,养精蓄锐;早起则可呼吸清晨的新鲜空气,促进新陈代谢。天气凉爽时,还可进行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温和的户外运动,既能锻炼身心,又能感受秋日的清爽,不过要避开大雾或空气质量差的天气,以免影响健康。

白露是典型的秋天节气。白露三候都与“鸟”有关,有着鲜明深厚的文化符号特征:

一候鸿雁来。鸿雁就是大雁。秋天,塞外草木开始泛黄,大雁便集群而起,开始一年一度的南迁之旅。它们或排成 “人” 字,或列成 “一” 字,翅膀划破澄澈的秋空,仿佛在天际书写着 “归乡” 的信笺。在中国人心中,大雁是禽中之冠,代表着仁义礼智信的灵物,秋天也被称为“雁天”。北方重要的关隘 “雁门关”,便因大雁迁徙必经此地而得名,素有 “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 的说法。在我国和印度的传说中,大雁还是愿力的象征,藏佛经的塔被称为 “雁塔”,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便是这一文化的见证。此外,大雁还承载着爱情、乡愁与书信的意涵,李清照在《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写下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杜甫也留有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的慨叹,让大雁成为了情感的信使。

二候玄鸟归。“玄鸟” 就是燕子。春分时,燕子飞来,在农家屋檐下筑巢育雏,陪伴人们度过整个夏季;到了白露,气温下降,昆虫活动减少,燕子的食物日渐匮乏,它们便会离开筑了一夏的巢穴,启程返回南方。不同于鸿雁迁徙时的声势浩大,燕子的离开往往带着几分悄然 —— 清晨时分,或许你会看到几只燕子在巢边盘旋几圈,叽叽喳喳地叫上几声,像是在与旧居告别,随后便扇动着黑色的翅膀,消失在远方的天际。古人认为,玄鸟的往返与阴阳变化相契合,“春分而来,秋分而去”,它的离去,也意味着秋意更浓,白昼渐短,天地间的阳气正缓缓收敛。

三候群鸟养羞。“羞” 通 “馐”,指鸟类开始储存食物,为过冬做准备。古人从群鸟 “养羞” 的行为中领悟到“秋收冬藏”的道理,也开始忙着收割庄稼、晾晒作物,让整个秋天都充满了丰收的喜悦与踏实。

白露时节不仅有繁忙的农事活动,还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习俗。

祭禹王:大禹同炎黄二帝一样,是华夏儿女一直尊奉和祭祀的祖先。大禹死后葬会稽后,即开始有了守禹陵、奉禹祀的活动。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的儿子夏王启首创的祭禹祀典,是中华民族国家祭典的雏形。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历代以来,由皇帝派出使者,帝沐赍礼来会稽祭禹者更多。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颁诏保护禹陵,开始将祭禹正式列为国家常典。到明代,遣使特祭成为制度。清代,康熙、乾隆又亲临绍兴祭禹。民国时改为特祭,每年9月19日举行,一年一祭。太湖地区的百姓每年白露时节都会举行祭禹王的活动。祭祀活动通常在禹王庙举行,渔民们会带着祭品来到庙中,祭拜禹王,祈求禹王保佑他们在接下来的捕鱼季节里平安顺利、鱼虾满舱。祭禹王的活动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纪念,更体现了太湖地区渔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期盼。

饮白露茶是浙江温州、杭州等地白露时节的习俗。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此时茶树经过夏季的炎热天气后,进入生长的黄金时期,茶叶的品质最佳。白露茶的特点是香气浓郁、口感醇厚,既有春茶的清新,又有夏茶的醇厚,深受茶客的喜爱。白露这天,人们会邀上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泡一壶白露茶,一边品茶,一边畅谈生活趣事,在茶香袅袅中,享受秋日的悠闲与惬意。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 “收清露”“吃龙眼”“白露打核桃” 等习俗。“收清露” 古已有之,古人认为白露的露水是天地精华,可滋润肌肤、祛病延年,清晨便会采集露水洗脸、饮用;福建福州一带 “吃龙眼”,认为此时吃龙眼能大补身体,家家户户会买上几斤,或生吃或煮粥;北方部分地区 “白露打核桃”,此时核桃成熟,人们会爬上树敲打核桃,收获这份秋日的坚果美味。这些习俗虽形式各异,却都让白露变得鲜活而温暖。

白露是极具诗意的节气,它像一根温柔的丝线,牵引着文人墨客的情思,让无数经典诗篇在秋光中诞生。

《诗经・秦风・蒹葭》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以白露为霜的清冷意境,勾勒出追寻伊人的怅惘,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西晋文学家左思在《杂诗・秋风何冽冽》中,借白露抒发人生慨叹:“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字里行间满是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感伤。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更是将白露与乡愁融为一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 “月是故乡明”,道尽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让节气的变化与个人的情感紧密相连,特别具有感染力。白居易在《南湖晚秋》中则写下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惨澹老容颜,冷落秋怀抱。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在白露的萧瑟秋景中,抒发了内心的孤独与对兄弟的牵挂,也藏着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宋代诗人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中,“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更是惊艳了时光,将白露时节的秋风与露水,化作爱情中最珍贵的遇见,成为千古绝唱。

白露,是秋的信使,带着清冽的风与晶莹的露,将天地间的诗意缓缓铺展。白露为霜,天地始肃,不妨放慢脚步,在秋风明月中感受秋的美好,顺应时节的变化,放下内心的浮躁。在这澄澈的秋日里,澄明思想,积累内在的力量,让自己与这美好的时节,共赴一场温柔的约定。

 (作者为市作协会员)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总值班  周圆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