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典烛照大众心灵——读单士兵《不负经典——写在茅奖边上》文/周其伦在重庆第33届全国书博会现场,资深媒体人单士兵创作的茅奖作品评论集《不负经典——写在茅奖边上》(重庆出版集团出版)获得了读者的广泛关注。该书贴近作品创作背景、深情回溯岁月风尘、生动演绎百姓的日常生活,以一个新闻人的敏锐独特视角,既评析作品的优长,又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茅奖作者们不一样的人生际遇,他的这种用当下语境去解读茅奖的努力,让一部部经典的茅奖作品走进我们的内心。 要完成这样一部评论集难度是相当大的。早年的单士兵撰写过文艺评论,但他给我的印象,更多的是一个资深新闻时评人的面目,他的很多文章我都读过,解答焦点文笔犀利,言及国计民生目光独到,所思所感力透纸背。但是,文学评论更需要积累和沉淀,在行文范式上或许没有新闻时评那么严谨理性,但更富有个体质感。当我读完单士兵这本近20万字的《不负经典——写在茅奖边上》后,我对作者的了解更深了一步,我仿佛能够触摸到在他平常日子里循规蹈矩的理性思维中,也时常汩汩跃动着一种文学人应该有的激情澎湃。坦率地说,这才是我最喜爱的单士兵,一个仍然有着丰赡文学情怀的单士兵。 书中,收录了单士兵在《重庆日报》副刊开设的“写在茅奖边上”专栏中发表过的53篇茅奖作品评论文章。这是一个很艰辛的创作过程,作者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来深度阅读迄今评出的53部茅奖作品,阅读时还花大量的时间认真去准备相关的学术材料,逐渐搭建好自己的观点框架。他的一个重要的初衷是,要真正让茅奖作品不再仅仅是沉睡于经典的小阁楼上,而是要让这些耀眼的文学经典走到人民大众中间,不断地用文学的滋养去渗透广大读者的心灵。为了完成这一宏大的目标,单士兵在茅奖作品的“编年体”阅读框架下,从文学的宽阔和驳杂世相的幽微中左冲右突,最终完成了他的这次很惬意地“游走”并编撰成书。 单士兵不局限于传统文学评论视角,他深入浅出地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元角度切入,为大众提供一种有别于学院派的体系化认知判断。他的文学评论不仅仅是对某作品的个性赏析,还透视茅奖评选细节,讲述茅奖作家人生,评析作品中人物命运,梳理该作品对历史的反思,总结时代价值。例如,他在分析《白鹿原》时,会将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思潮、文化氛围也融入其中,让读者理解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更好地去把握作品内涵。在解读像《人世间》等一些具有时代烙印的作品时,他通过还原当时的社会场景,使读者能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与意图。 与传统的文学评论相比,《不负经典——写在茅奖边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接地气”。单士兵用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表达观点,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单士兵的文学评论既有对作品文学价值的专业剖析,也有结合当下时代背景进行的个体思考,他这样的腾挪就很快地拉近了茅奖作品与普通读者的距离。同时,他的评论有尺度、有棱角、有锋芒,对作品既有肯定与致敬,也有犀利的批评,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评论集对所有茅奖作品进行了全景式的逐一展示,为普通读者走近茅奖作品、感受经典文学的无穷魅力提供了重要指引,同时将茅奖作品的深度解读与我们的生活日常搭建起一座让经典与时代的对话桥梁。 《不负经典——写在茅奖边上》为文学评论和对茅奖经典作品的研究与传播开辟了一条新路径,这样无论是对我们文学爱好者、专业研究者,还是对广大的普通读者而言,都能够从中获得启发与收获,真正实现了经典文学作品价值的再挖掘与再传播。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