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现实“贴”得近些,再近些—— 公安作者樊家勤的《猫儿村轶事》读札文/程 华在重庆公安作者群体中,樊家勤老师的“大部头”作品无论数量还是分量都排得上第一梯队。这些年,他笔耕不辍佳作频出,尤其长篇纪实文学《周恩来在重庆》《贺龙在西南》出版后,产生了广泛且持久的社会影响,全国数十家纪念馆、图书馆、学校、报刊等,纷纷将这两部作品列为推荐读物或馆藏典籍。作者本人也作为“一百个人的抗战记忆”重要讲述者之一,受邀到市内多个图书馆、博物馆、高校等单位,成功开展了多场红色文化讲座,场场均反响热烈。 今年4月,樊家勤老师的又一部新作《猫儿村轶事》由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七月盛夏,这部公安题材长篇小说,带着阳光的炽热抵达我的案头。同为公安系统写作者的我,第一次品读樊家勤老师创作的公安题材作品,心中自是充满期待与探究欲的。 《猫儿村轶事》以第一人称“我”(刑警夏志明)的视角,通过讲述“我”与搭档曾容霞、宁所长等人不畏艰险、合力侦破一系列大小案件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忠诚敬业、果敢机敏、心系群众且有血有肉的人民警察形象。小说以破案打击为主线,穿插抢险救灾、矛盾化解、纠纷调解、警卫安保、预防犯罪等警务工作日常,生动地勾勒出公安基层环境与工作对象的纷繁芜杂,也真实地凸显了一线民警长年累月的默默付出与巨大压力。 在我看来,这部作品最鲜明的特质,在于不悬浮、不虚蹈、不拔高的创作态度,在于作者始终紧“贴”公安工作现实和队伍真实生态去书写。这种创作姿态令身为同行的我倍感亲切,并产生出“你说出来的我都能懂,你没说出来的我也能懂”的深度共鸣。 樊家勤老师入警时间比我早,他先后在市局办公室、市中心城区某分局刑警队、秘书科以及多个派出所工作,所亲历的、耳闻目睹的或通过采访了解到的诸多案(事)例,均成为其文学创作的原初素材或灵感养分,如小说中曾经作为维和警察赴海地执行维和任务的“我”,在海地期间所经受的艰苦环境、酷热劳顿与高度危险等严峻考验,正是现实中许多维和警察工作经历的艺术提炼和再现。几年前,我也采写过市局赴海地维和民警,对许多情节记忆犹新,如队友们住的是废弃铁皮仓库、自建营地改善环境、在枪林弹雨中驾驶装甲车巡逻……书中诸多细节都与我记忆中的采访素材高度吻合。这种植根于警务现实的文学重构,使作品具备了扎实的生活根基与令人信服的内在逻辑。 尤其触动我的,是书中讲述的一家化工厂氯气泄漏,大批民警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顾剧毒危险紧急疏散人群,这一章源自多年前发生的真实事件,书中女警曾容霞耐心劝导多位情绪激动的老弱群众并将其转移到安全地带,自己却中毒倒下,经抢救才脱离危险的情节,同样有真实原型可依。 我清晰记得,事发那年我正从事宣传工作,我与同事们出示证件才得以进入气氛紧张的抢险现场,我们一边疏散群众,一边用摄像机记录实况,这段经历后来被写入我的28万字报告文学集《聚焦黑白》。当时媒体报道中,我看见了一名女警中毒后躺在病床上的照片。那张青春的脸虽显得虚弱憔悴,却透着撼人的美丽,以至于多年后,那张脸依然历历在目。时光荏苒,没想到我与“她”在《猫儿村轶事》中“重逢”,在作者笔下,她叫“曾容霞”。读到此,我的眼眶湿润了——书中的曾容霞,与我记忆中的脸庞完美重合。 现实中,正是无数个“我”“曾容霞”“宁所长”们,日复一日面对琐碎、棘手甚至危险的基层警务工作,日复一日坚守着自己的职业底线,用默默付出践行着不变的初心使命。他们平凡如基石,又坚韧似磐石,共同构筑起社会稳定与百姓安宁的坚固屏障。我想,这正是《猫儿村轶事》着力传递的职业认同与价值追求吧。 《猫儿村轶事》的另一个突出亮点,是摈弃了案侦故事常见的单一化、平面化、符号化叙事。作者既立足案(事)件又跳出案(事)件,始终紧“贴”人心脉动、人性肌理与人情世态去写,为虚构案(事)件以及人物注入真实的时代底色与思想纵深。或许因长期从事公安纪实文学创作,我不愿用“悬疑”“离奇”之类标签来定义这部公安题材作品,尽管此类文本天生带着“悬疑”“离奇”的基因。 我的目光更多聚焦在案(事)件背后所映射的人性幽微的世间百态上。在我看来,案(事)件其实是复杂社会问题的外化表征,是社会关系、价值观念冲突、撕扯而导致的断层、裂变。故而诸多案(事)件的发生,表面看似偶然,实则暗含必然,因果链条早已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如出轨被撞破而杀妻的丈夫、入户借钱不成歹念顿起的赌徒、利用信任盗取好友账户资金的股民、为情所困走上绝路的女博士……无论案件嫌疑人、受害人、知情人,还是事件的各方当事人等,在故事中都能找到推动其命运起伏的生活轨迹与心理依据。 作者巧妙地将形形色色的案(事)件置于现代都市的高楼大厦与背街陋巷里,将五行八作的人物融入极富山城特色的地理、风土与人文环境中,以细腻笔触摹写出一幅集尘世烟火、爱恨情仇、人性挣扎于一体的斑驳画卷,引发读者对生命与尊严、法律与自由、理想与欲望的深层思考,从而赋予作品独特而深刻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同时,作品中亦存在一些可精进之处,其一,集纳的案件数量偏多、案由较杂,且部分案件之间缺乏内在关联,导致整体结构枝蔓较多,主线不够突出;其二,对一线警务工作流程的描写,如案件管辖、侦办(含异地协作)、审讯等方面,在专业性、严谨度与精准性上仍有提升空间。由此再次想到,公安作者创作公安题材作品,无论虚构还是纪实,都应与现实“贴”得近些,再近些。 一己浅见,权与同道共勉。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