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重庆瞭望|“中国红”里的中国

2025-10-1 09:07 |来源: 重庆瞭望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满眼“中国红”,喜迎国庆节。

国庆中秋双节来临,全国各地装扮一新,大街小巷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抹抹“中国红”成为各个城市一道道靓丽风景线。在重庆,漫步城市街头,主要商圈人流如织,繁华热闹;两江四岸的大桥上,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在蓝天白云和城市建筑的映衬下,构成一幅壮丽的画卷。

随处可见的“中国红”,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也彰显出中国经济的蓬勃活力。近年来,红色旅游持续升温、假日消费活力迸发,既为经济内生增长注入澎湃动能,又折射出中国社会文化的创新力与生命力,成为新时代画卷中另一抹靓丽的“中国红”。

▲各地装扮一新喜迎国庆中秋。/央视新闻

这个黄金周,“中国红”不仅装点着城市街巷,更深度融入文旅市场、文创产品等消费场景,从多个维度激发节日消费的活力,展现出对假期经济的拉动效应。国庆消费的火热,成为当下中国消费市场活力与韧性的鲜活缩影。

网络预订呈现“红火”态势。今年国庆与中秋叠加,形成连续8天的“超长黄金周”,公众出游意愿显著提升,预计旅游消费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爆发。国庆中秋假期首日出发的火车票再度出现“开售即候补”。国庆期间,民航预计执行客运航班总量达13.9万班次,日均超过1.7万班次。多项数据显示,近段时间,各线级城市的酒店民宿预订量持续火爆。而据途家数据,这个“十一”假期,外国游客预订的民宿分散在全国125个城市,比去年增加20个。

红色旅游“助燃”文旅消费热度。同程旅行发布的《2025中秋国庆假期旅行趋势预测报告》显示,“红色、秋色和月色”成为点燃国内旅游消费热情的重要元素。此前,红色旅游搜索热度同比增长超过2倍。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纪念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热门红色主题景区一票难求的景象,也被预测将持续整个黄金周。

在此背景下,多地提前布局红色旅游产品——假日期间,北京推出“老城胡同的红色记忆”“京西山水的红色足迹”等10条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红色主题旅游线路;辽宁推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五大红色旅游主题线路,并开展“循迹英雄路 奋进新征程”重走抗联路主题活动;黑龙江则推出包括“林海雪原·抗联之路”“十四年抗战”等主题旅游线路。

红色元素激发消费意愿。街头巷尾国旗飘扬,商铺橱窗以红色元素焕新陈列;从纪念徽章到数字藏品,红色文创产品创新不断……各种红色元素通过“场景+情感+消费”的复合模式,不仅满足了公众对红色文化的精神需求,还通过情感共鸣激发消费意愿,形成推动假期经济的重要动能,实现文化传承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重庆解放碑步行街,鲜艳的五星红旗沿着道路依次排开。记者 任君 摄/上游新闻

某种程度上,国庆、春节等重大节庆已然与“红色”深度绑定。有人会问:中国人为什么会如此偏爱“中国红”?

“中国红”,是五千年文明长卷中极具浓墨重彩的符号,有着“燎原之火”的革命底色,亦是当代生活中“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朴素愿景,并在每一次节日庆典中,将个体对幸福的祈愿升华为集体对家国昌盛的共鸣。

“中国红”,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国魂。在五行学说中,红色对应火元素。作为火的代表,红色被赋予某些神圣寓意。同时,红色还被认为有驱邪逐疫的作用,能带来平安和吉祥。

从古至今,无论是重大节庆,还是日常生活,红色元素总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古代,上至朱门显贵的庄严府邸,下至寻常巷陌的烟火人家,红色元素时常贯穿于民俗礼仪、建筑装饰与日常服饰之中。

当代社会,“中国红”的寓意愈发多元:春节的红包、对联与灯笼以“鸿运当头”的吉兆象征新的希望;婚礼上的红盖头、红喜字则以“红妆十里”的盛景寓意姻缘美满;每年国庆,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红色巨型花篮都会引发网友关注,吸引游客前往打卡。

“中国红”,是革命烽火中淬炼的爱国魂。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百余年来,红色基因经历血与火的洗礼代代传承,它从南湖红船的帆影中启航,在井冈山的翠竹间扎根,于长征路上的血火中淬炼,在抗日战场的硝烟中凝聚,在天安门城楼的朝阳里绽放……这抹红,代表着希望、光明、热烈、勇敢、创造、奋斗、牺牲等意象,是烈士鲜血浸染的旗帜,更是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图腾。

进入新时代,这抹红愈发鲜亮。它化作航天人“可上九天揽月”的壮志,融入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回响在戍边战士“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誓言里。新时代的“中国红”,是奋斗者的底色,是创新者的勇气,是亿万普通人用行动诠释的家国深情。

▲9月26日,在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西城小学,小学生展示制作的“祝福祖国”创意剪纸作品。邓良奎 摄/新华社

“中国红”,这一流淌千年的色彩符号,已然与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民族精神中鲜明的标识。在如今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时代,如何让“中国红”既“活”在当下,又传向世界?如何讲好“中国红”里的中国故事?这是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也是创新表达的时代使命。

深挖文化内核,让“中国红”有根可循。通过古籍、民俗档案等文献溯源,解析其从礼制符号到民俗象征的演变逻辑,挖掘其背后蕴含的“吉祥、喜庆、团圆”等文化基因。创新表达形式,结合最新的人工智能、数字技术,让“中国红”的场景和故事可触可感。融入当代设计,如国潮文创、红色主题装置艺术,推出符合年轻人审美的产品,将“中国红”元素与现代审美结合,让传统符号走进日常生活。

在此基础上,还需构建“中国红”的现代语义体系,不断丰富延展其内涵,将其与当代社会的价值导向对接,如将“中国红”的寓意,与“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等全球议题关联,形成既具民族特色又具全球视野的叙事框架。

填补“认知鸿沟”,推动跨文化对话。西方语境中,红色时常与危险、激进以及暴力等意象关联。因此,“中国红”的吉祥、繁荣之意,还需通过填补“认知鸿沟”,推动跨文化对话进行阐述。一方面,积极通过学术对话澄清文化语义差异。另一方面,要避免通过符号的简单堆砌讲述“中国红”故事,可依托学术研究、文化工作坊、国际艺术节等形式,将“中国红”的文化逻辑、历史脉络、美学特征进行系统化展现,使其成为可理解、可参与、可再创造的文化资源。

比如,在海外定期举办以“中国红”为主题的艺术节或者文化沙龙,鼓励吸引当地民众参与,在互动中理解文化内涵,让外国观众从看懂“中国红”到认同“中国红”、爱上“中国红”。

国庆假期里的“中国红”,以质朴的色彩,串联起个人、家庭与国家的命运,让“家国同春”的温暖具象可感。当它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时,又化作文化的信使,让“美美与共”的文明对话有了生动的注脚。这是属于中国独有的浪漫,也将是跨越山海、联通世界的文明密码。


原标题:“中国红”里的中国

编辑:舒凡雪

校审:李琅

总值班:杨飞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