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庆谈判80周年。 1939年至1946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结庐红岩,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卓越贡献,培育和形成了伟大的红岩精神。 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到重庆参加举世瞩目的重庆谈判,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红岩精神。 解放战争初期,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的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与敌人展开坚决斗争,进一步锻造和凝结成了红岩精神。 1985年10月,邓颖超重返红岩,写下“红岩精神,永放光芒”,这是第一次由国家领导人正式提出“红岩精神”,至今已40年。 红岩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庆长假期间,上游新闻、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联合推出《寻访红岩红》系列报道,首期来到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带游客打卡一面特殊的“墙”。 毫无疑问,这是一幅巨作。 走进红岩革命纪念馆,正在展出的“宣传出去 争取过来——中共中央南方局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专题展”展厅里游人如织,但最吸引眼球的是一面观众们可以直接用手触摸的互动展示墙。光影之下,油彩刻画出的93个人物接连闯进观众的视野。 《周恩来和他的朋友们》数字展示交互系统的大屏吸引了很多关注的目光。 “这是周恩来、邓颖超。这个大胡子是张澜,我认识!” “照相机旁边戴眼镜的人,是郭沫若……” 观众们一边快速浏览巨大屏幕上的一个个人物,一边和同伴饶有兴趣地“竞猜”着他们都是谁。遇到不认识的人,手指轻轻一点屏幕上的光标,人物名字、简介、放大的照片以及相关的背后故事马上就“跳”了出来。 画面闪动之间,不仅是一个个曾经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战斗过的人物介绍,而且一段段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也在这个瞬间鲜活了起来。 大型油画《周恩来和他的朋友们》。 这面特殊的“墙”原作是名叫《周恩来和他的朋友们》的油画。长度达到了15米,高度也有3米,由著名油画家高小华、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赵晓东等共同创作。“我们是从2001年底开始准备的,直到2003年才最终完成。”二十多年过去,回忆起当年的创作,赵晓东语气中依然充满自豪。 赵晓东说,整幅画一共整理了油画人物93位,囊括了周恩来在重庆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其中有81位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赵晓东说,大家站在画作前看,以周恩来为中心,右边有7位、左边有5位,一共12位是艺术创作的人物。 “我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这次创作不仅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更是一段艰辛而充满激情的旅程。”赵晓东回忆,当时从搜集历史资料到人物的细节刻画,每一步都充满了困难和考验,但这也让自己在艺术创作中得到了极大的成长。 其中,有些细节的处理赵晓东至今仍记忆犹新。比如,画中有一名小女孩是叶挺将军的女儿,还有南洋华侨献花献锦旗的学生也是根据真实历史照片作为原型创作。在他看来,也正是这些源自真实历史的细致入微的刻画,才能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那段历史的真实和感人瞬间。 “有心的观众应该已经发现了,这幅油画在我们楼下的展厅里其实已经展示了多年。”在现场,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告诉上游新闻记者,但原本的展陈是静态的、单一的。 数字化的加入,让这幅原本只是平面的画作“活”了,在观众面前展现出了非同一般的效果。 《周恩来和他的朋友们》数字展示交互系统。 据介绍,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先是对这幅巨大的油画原作进行了高精度数据采集,再根据馆藏资料制作了活态化展示的内容。现在大家站在这个巨大的触摸屏前,每点击一个人物就能看到他们的简介、历史故事,其实是平面的文案和空间设计,以及数字展示技术相融合,综合了大屏交互、人机互动、红外触控等数字展示的一个综合系统。 正是在它的加持下,原本简单的平面油画,立刻变得立体、鲜活了起来,观众也享受到了更加丰富、多元的深度观展体验。“运用新技术,观众能亲眼看到并身临其境感受那段革命岁月,印象就能更深、更久。”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这样说道。而如今,《周恩来和他的朋友们》数字展示交互系统已经成为了馆里人气最旺的打卡点之一。 “来之前就听说过这幅油画,今天到了现场才发现它的这种互动体验太有意思了。”今年28岁肖女士是一名语文老师,来自天津的她和朋友在触摸屏前停留了很久。在她看来,想要知道油画里更多人物故事的这种好奇,一直吸引着自己。 点击《周恩来和他的朋友们》,屏幕上的人物就会有简介等出现。 “当年,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同志们在重庆的白色恐怖中坚守阵地,始终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念为支撑,创造性开展工作。”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周恩来和他的朋友们》这幅油画,大家看到了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以非凡的智慧、坚定的信念,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和民族解放所做的卓越贡献。 有关重庆谈判的历史瞬间还被制作成了胶卷钥匙扣。 “运用新技术,观众能亲眼看到并身临其境感受那段革命岁月,印象就能更深、更久。”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只是重庆传承弘扬红岩精神具体实践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小萝卜头”“红岩故事汇”“红岩文艺赏析”等研学课程,《红岩革命故事展演》《歌乐忠魂》《红岩红》等实景剧、沉浸剧,更是很好地实现了让红岩精神吸引人,红岩精神走出去。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摄影 张锦旗 编辑:舒凡雪 校审:李琅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