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下午,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六场),聚焦“十四五”时期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市人力社保局局长谢礼国在发布会上详细介绍了五年来全市人社系统的成果,强调“十四五”人社事业发展规划的12项主要指标已全部超额完成,展现了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发展态势。 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48万人,失业率低于预期 谢礼国表示,五年来重庆通过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体系,推出《重庆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方案》,包括产业带动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等6方面19条硬核举措。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348万人,年均新增就业人数保持在7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前四年均值稳定在5.4%,低于5.5%的预期目标。 在助企纾困方面,构建社保费阶段性减免缓、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全链条支持体系,累计支出就业补助资金140亿元,发放“稳岗贷”等低利率贷款600亿元,并创新设立创业担保贷款风险补偿金,为企业减负、创业者撑腰。重点群体帮扶成效显著,实施百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行动计划,促进64万青年就业创业。 通过农民工就近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和“家门口”就业服务网,794.5万农民工实现“愿就尽就”,81.7万脱贫人口端稳就业“饭碗”;同时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50万人次,全面提升就业稳定性。 社保:参保人数达2633万人,待遇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重庆全面深化社保改革,加快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做大第一支柱,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平稳实施;做强第二支柱,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规模持续扩大;做实第三支柱,作为个人养老金试点先行城市,覆盖近500万人。 参保扩面专项行动成效突出,通过“数据找人”精准扩面,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633万、664万和677万人。职工养老保险与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结构比由“十三五”末的51:49优化为59:41,更多居民选择保障水平更高的职工养老保险。 全国首批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覆盖11家平台企业、88万人,为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提供“专属保险”。待遇保障全面强化,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总规模达1.71万亿元,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调增,惠及490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较“十三五”末增长52%,惠及397万人。 人才:引育人才规模扩大,高技能人才增长72% 重庆聚势赋能促人才发展,拓展渠道精准引才,迭代升级引才政策,举办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等活动,每年引育卓越工程师超1万名,博士后连续4年招收人数保持在1000人以上。 实施“满天星”软件人才、乡村人才“五万计划”等专项,探索高校和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创新建立“目录+计分”双通道人才评价机制,人才可通过系统自动赋码获得分类服务。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240万,较“十三五”末增长18%;高技能人才增至179.5万,增长72%,占技能人才比重达32%,保持西部领先。 还开发“渝才荟”数字应用,建设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提供创业支持、金融援助等服务,确保人才“有感、无忧”。 工资:最低工资增长30%,欠薪治理成效显著 谢礼国还介绍,在用情用力促和谐方面,工资分配更合理。最低工资第一档、第二档每月分别达2330元、2200元,较“十三五”末增长近30%,提升劳动者“获得感”。权益维护更高效,特殊工时审批管理服务改革便民惠企,治理欠薪综合改革全市推行,从源头预防、过程监管到处置化解齐抓共管,增强劳动者“安全感”。 矛盾化解也更及时,新就业形态“一站式”纠纷调解中心覆盖所有区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年均99%以上,为12.6万名劳动者追回工资报酬15.56亿元,减少劳动者“焦虑感”。 他表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展望“十五五”,重庆人社系统将锚定全市“六区一高地”建设目标,积极谋划和推动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贡献坚实力量。 撰稿:张馨允 市人力社保局供图 编辑:戴林 审核:何英 主编:罗再芳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