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期间,第十四届重庆文博会吸引了大批动漫爱好者前往打卡,其中的重磅节目——首届WB文博动漫节尤为热闹,点燃了coser们的“出片”热情。重庆晚报记者前往现场观摩时,发现场中最吸睛的,当数打破次元壁的“痛”车大队。 重庆晚报记者在本届文博会现场,看到漫友们领到了渝子酱的立牌、吧唧等周边。“糟糕灵”说,不仅如此,专属渝子酱的“痛”衣、羽织、车贴、刀旗等周边都已制作完成。 不难看出,在2025年的今天,“痛”车已成为动漫爱好者彰显个性的重要平台。“痛”车不仅是一种改装艺术,更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载体。 “痛”车文化 在2000年左右传到国内 重庆晚报记者了解到,这支“痛”车大队名为“渝痛组”,现任社长是“80后”老漫友——“糟糕灵”。 提及“痛”车文化,“糟糕灵”介绍,“痛”车文化是在2000年左右从国外传到国内。那时候,将喜爱的动漫游戏角色装饰在车上,还只是一小部分漫友进行的个人粉丝向的做法,而“痛”车也只是这些漫友之间才能理解的幽默自嘲式称呼。随着时代发展,“痛”车文化开始逐渐通过杂志、网站和电视节目被看到,开始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2010年左右,广东的动漫文化较为发达,“痛”车文化动漫社团——“粤痛组”尤为活跃,直到2014年,“粤痛组”联合广州漫展举办首次大规模痛车巡游亮相,这才正式推动“破圈”。此后,全国各地以当地行政名简称为首字,类似像“渝痛组”这样的“痛”车动漫社团相继成立。 “痛”车设计 摩托车侧板、油箱皆可“痛” “近年来,政策进一步放宽汽车改装限制(允许车身颜色变更备案),‘痛’车设计和贴膜工作室大量出现。如今,各地‘痛’车动漫社团已融入到当地动漫节、电竞比赛等跨界活动中,还有‘痛’车作品登上过官方汽车展会。”“糟糕灵”说。 “在圈内看来,‘痛’车就和作品的同人二创、COSPLAY等一样,处于一种默许状态,通称为‘同人默许’。不过如果‘痛’车使用的角色立绘并非官图而本身就是同人作品,基于对同人创作的基本尊重,通常都是需要向创作者征求使用授权的,这一规则也得到了国内‘痛’车圈的公认。”“糟糕灵”提到,随着“痛”车文化的发展,一些爱好者也开始将摩托车的侧板、油箱、护板等部位进行“痛”车式改装,还有为自行车轮加装风轮的改造,都属于“痛”车的一环。 背后故事 当两辆“痛”车在路口相遇 “一切都源于一场萍水相逢。”“糟糕灵”说,两辆“痛”车在红绿灯路口相遇,不约而同降下车窗后几乎是同一时间大声地喊出了对方“痛”车上角色的名字,名为“渝痛组”的团队故事便开启了热爱的篇章。 2014年,“渝痛组”建立。群里的车友们即便不能天天见面,也会活跃在线。无论是动漫展会上浩浩荡荡的数十辆“痛”车巡游,还是山城夜色中三两成群的“痛”车小聚,热爱总能找到共鸣。 “痛”车的每次出游或参展,都会吸引无数目光。对此,“糟糕灵”却淡淡地说:“我们终究是小众的,也不寻求扩张,更不想成为焦点,只想保持热爱和初心玩在一起。” 原创动漫形象——渝子酱 出于对创作和表达的热爱,“糟糕灵”与社团漫友渐渐开始萌发创造“渝痛组”动漫形象的念头。最终,一位基于重庆火辣印象的红发红瞳,对“痛”车和动漫文化怀揣憧憬,身材娇小的元气系女生——渝子酱诞生。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李琅 图片据受访者 编辑:戴林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