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动物园的命运总是与城市共振。它收藏童真,也安放成年人疲惫的心灵。它是一片有限的自然界,却成为这座城市有温度的心跳。 近日,经过百余天静养与治疗的大熊猫“渝爱”,在重庆动物园正式恢复展出,吸引不少人冒雨前去见这位“二馆长”。与年轻的“顶流”相比,1955年正式对外开放的重庆动物园身上,有着一份更厚重的情感重量——几代人在这里接受了关于生命的自然启蒙,它承载着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 一座优秀的动物园,折射出城市的温度与人文关怀。对重庆动物园而言,这70年是守护生灵、传递温暖的漫长岁月。今天,随着人们对动物保护理念的不断提升,又该如何共同绘就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10月20日,重庆动物园为大熊猫“良月”的幼仔举行温馨热闹的百天见面会。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专业精神 “你去‘西西公园’耍了吗?”由于方言发音的原因,原名西区公园的重庆动物园,至今仍被许多重庆人亲切地叫作“西西公园”。 如今,年轻人则更喜欢将重庆动物园爱称为“虫动”。近年来,“‘四喜丸子’围炉煮茶”“花25元钱可以看20多只大熊猫”……一个个热搜话题,为重庆动物园攒足了人气,吸引市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从最初仅有11种动物、60只个体,到现在拥有230余种野生动物,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有别于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开放型园林式公园,重庆动物园在保护野生动物及自然资源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难以复制的专类公园。 今年3月,4只经救护康复的猛禽回归自然,它们身上都佩戴了微型卫星定位器。这是重庆动物园首次将卫星定位技术应用于猛禽野化放归,可以持续关注猛禽放归后的迁徙情况。而这,只是多年来重庆动物园深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小小缩影。 专业精神,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自觉坚守的信念和公众看得见的行动。在动物园里,专业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它体现在对每一个珍稀生命的悉心呵护上,也融入每一次科技攻关的坚韧探索中。 重庆动物园依托市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科研平台,全力开展野生动物繁育保护科技攻关。比如今年上半年,重庆动物园成功繁育白颊长臂猿、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物30种200余只;与市、区林业部门紧密合作,开展收容救护工作,累计救护动物48种109只…… 以专业赢得信任,动物园的情绪价值才有坚实根基。如今,公众对动物福利、物种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攀升。身处公众目光的聚光灯下,动物园的一举一动都牵动人心。这份日益高涨的关注,既是压力,更是促其回归专业本位的动力。用专业主义回应关切,用实实在在的保护成果说话,只有这样,动物园才能凝聚最广泛的社会力量。 精益求精,是对专业精神最好的表达、最生动的诠释。从坚持党建统领,打造“动物守护先锋”党建品牌,到多年来持续创新科研繁育,夯实野生动物种群根基,重庆动物园用专业与恒心,在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中诠释了责任与担当。 ▲8月5日,重庆动物园团队在高温天全力保障动物安康。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自我革新 当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当公众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拥有更高期待,动物园也站在了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 随着客流量的持续增加,地处中心城区的重庆动物园,面临着部分设施老化、发展受限等问题。如何在传承动物园历史文化底蕴中聚力建设现代化城市动物园,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破题的关键一招在于:自我革新。 设施改善,带动消费场景实现新提升。为满足游客们的游览需求,重庆动物园组建重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对动物园基础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完成了多个馆舍的改造与丰容,有效改善了园区“老破旧”的状况。 今年上半年,重庆动物园大力推进动物环境丰容,完成新鹦鹉馆、狼、黑熊、豺、金钱豹、长臂猿等47间笼舍丰容,惠及动物37种200余只;充分挖掘园内闲置资源,自助童车更新迭代为“熊猫遛娃”,餐饮、文创等业态不断完善,为游客提供多元化便捷服务。 体验升级,依靠科技赋能迈出新步伐。近年来,重庆动物园综合运用“线上+线下”智慧导览体系等数字化手段,着力打造数字景区。 比如今年“五一”假期期间投入使用的科普导览系统,可帮助游客寻找周边停车场与动物场馆、园内实时导览等,并且具备推荐场馆、推荐游览线路等个性化功能。在地图导览过程中,重要路口还预设有VR实景地图,增强可视化内容。 携手破局,深化区域协作激发新动能。重庆动物园始终坚持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机遇,持续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及各省市动物园的广泛合作。 如与成都动物园、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等达成合作协议,并与成都动物园共同推进打造“国家级西南地区特色动物中心”等,力争促成珍稀动物和科研人才、技术力量双向走出去、引进来。 自我革新,是顺应时代潮流、焕发全新生机的内在引擎。它意味着硬件设施从“有”到“优”的升级、服务体验从“满足需求”到“创造惊喜”的跨越。从最初简单的动物展示,到如今成为集动物保护、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于一体的西南地区重要生态基地,重庆动物园正生动定义着现代动物园的全新内涵。 ▲9月18日,“2025年渝港澳青少年自然探索‘云端守候·爱护动物’公益行动”走进重庆动物园,小朋友们在观看棕熊进食。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顺势而变 看动物,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相信你也有过这样的体验:被一只动物“圈粉”,从此对它和它的伙伴多了一份关心。当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当火烈鸟的翩跹牵动万千心绪,这便是我们和动物园产生情感联结的开始。 现代动物园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一个生命与生命对话的场域。它提供的情绪价值,并非短暂的猎奇快感,而是对自然之美的惊叹、对生命韧性的敬畏,以及一份沉甸甸的守望责任。新形势下,怎样放大动物园的情感价值?求变是一条有效的路径。 “变”在文化IP的迭代升级。重庆动物园是全国最早的大熊猫繁殖基地之一,近年来,重庆动物园紧抓“熊猫热”这一契机,及时打造出独具特色的IP品牌,“虫动市集”等文创品牌做响做亮,不断助推文化旅游融合走深走实。 比如从今年年初开始,重庆动物园自有文创品牌“虫动市集”开启全国巡展,足迹从川渝、华中延伸至华南,不仅销售表现强劲,也将动物园承载的城市记忆与生态关怀,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旅体验,实现了从“园中动物”到“城中文化”的价值跃升。 “变”在治理理念的价值重塑。当下,重庆动物园正积极推进传统动物园向现代动物园的转变,坚持“动物主业”的定位,贯彻“以动物为本”的理念,持续满足现代动物园“综合保护和保护教育”的新要求,最终目标建设成为物种保护中心和生命教育中心。 顺势而变,为的是人与自然的一场深情奔赴。当游客因“虫动”联名周边想起动物的憨态,当孩子因科普教育爱上自然——这份情感连接,正是动物园求变的意义所在。变的是从“管理动物”到“服务生命”的理念革新,不变的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敬畏。在变与不变之间,动物园赋予了城市更深厚的人文温度。 从熊猫馆里憨态可掬的国宝,到大象馆中悠然漫步的庞然大物,重庆动物园的每一个生灵,都在时光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从鲜为人知的西区公园,到如今迎接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重庆动物园始终是那座连接生命与生命的桥梁,始终是这座城市温暖、生动的底色。 原标题:“虫动”70年,如何提升一座城市的情绪价值? 编辑:蒋丽霞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