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霜降:层林尽染 波上烟翠文/艾晓林每年公历10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210度,霜降便如期而至。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释义:“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撰的《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斗指巳则芒种,斗指戌则霜降。” 两句古训,精准勾勒出这一节气的物候特征与天文坐标。 霜降时节,寒气渐凝,昼夜温差愈发悬殊,中国的气候图景随之铺展成层次分明的梯度画卷。北方大地已浸透着冬的前奏,东北、西北等地或已迎来初雪点缀;华北平原延续着秋高气爽的惬意,“早穿棉袄午穿纱” 成为日常写照;长江中下游地区告别连绵秋雨,步入 “霜降始霜” 的新阶段;岭南虽仍暖如春日,凉意却已悄然渗透。 农谚说:“霜降见霖,米谷满仓。”此时的田间地头,是忙闲交织的丰收图景。北方秋收基本收尾,即便是耐寒的大葱也停止生长,正如农谚所诫 “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南方则正值 “三秋” 大忙:单季杂交稻、晚稻陆续收割,早茬麦播种、油菜栽种、棉花采摘同步推进,“满地秸秆拔个尽,来年少生虫和病” 的耕翻整地也紧锣密鼓。甘薯、芋头、甘蔗等作物迎来采收,而柿子更堪称霜降的 “时令名片”,“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经霜后的果实涩味尽褪,甜美多汁,晒制成的柿饼更是冬日里的风味佳品。 中医理论中,霜降是“补冬”的重要前奏。此时脾胃功能旺盛,营养易于吸收,正是为抵御寒冬夯实基础的好时机,故民间有“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的说法。饮食调理需遵循三重原则:“减苦增甘”,多食山药、南瓜、红枣等甘温食材;“滋阴润燥”,以梨、银耳、百合等缓解秋燥;“适当进补”,搭配牛肉、羊肉、鸭肉等滋养身心。《黄帝内经》所言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提醒人们顺应阳气收敛之势调整作息。运动宜适度,避免汗出伤阳;情绪需安定,以防秋愁扰心。 霜降 “三候”,从动物行为到植物枯荣,再到昆虫蛰伏,完整呈现了自然界的节律变迁,既藏着古人对万物的细致观察,更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智慧。 一候豺乃祭兽。霜降时节,豺狼开始频繁捕猎,且会将猎物整齐排列于地,形似祭祀。古人认为,这是豺狼在向天地 “汇报” 自己的收获,也是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从现代生物学视角看,这实则是它们为越冬储备食物、为繁殖后代蓄力的生存智慧,标志着动物们已启动越冬准备,尽显对自然节律的精准适应。 二候草木黄落。气温持续下降,光照时间逐渐缩短,植物光合作用减弱,叶片中的叶绿素逐渐分解,叶黄素和胡萝卜素显现出来,树叶便次第变黄、飘落。无论是北方的杨树、柳树,还是南方的枫树、银杏树,都换上了金黄的 “外衣”。秋风过处,落叶纷飞,大地铺上一层厚厚的 “金毯”。范仲淹《苏幕遮》中“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的名句,正是此景最生动的写照。 三候蛰虫咸俯。指的是蛰伏在地下的昆虫,全部伏藏起来。随着土壤渐冻,昆虫感知寒意后便潜入深层土中,停食休眠,静待来年春归。自然界的生命活动逐渐减弱,万物进入“藏”的阶段,为寒冬静默蓄力。 霜降传统习俗融合了农耕文化、自然节律与养生智慧,既反映了古人对季节变化的敏锐观察,也承载着祈福安康、顺应自然的生活哲学。 传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小时候家中贫穷,经常吃不饱饭,只好四处讨饭。有一年霜降,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饿得两眼发黑,他跌跌撞撞走到一个小村庄,发现村边的一处烂瓦堆里长着一棵柿子树,上面结满了红彤彤的柿子。朱元璋一见,兴奋极了,使出浑身力气爬到树上,吃了一顿柿子大餐,这才得以保住了性命。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有一年霜降时节领兵再次路过那个小村庄,发现那棵柿子树还在,上面依然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面对此情此景,朱元璋思绪万千,当年正是这棵柿子树救了自己。他仰望着这棵平平常常的柿子树,缓缓脱下自己的红色战袍,又亲自爬上树去,郑重其事地把战袍披在柿子树上,并封它为“凌霜侯”,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去。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后,就逐渐形成了霜降吃柿子的习俗。霜降时节,柿子成熟,味道香甜软糯,因此 “霜降吃柿子” 成为许多地区的传统习俗。民间有 “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霜降吃红柿,冬天不咳嗽”等说法。霜降时节吃柿子可以御寒保暖,预防感冒,这是有科学道理的。 秋意浓、寒霜至,文人墨客更以笔墨为霜降立传,留下诸多传世佳作。 唐·白居易《岁晚》:“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己被贬处境的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心境。唐·元稹《霜降》:“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了霜降时节的萧瑟与诗人的思乡之苦。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层林尽染的绚美,指点江山的豪迈,尽显一代伟人的风采。 霜降,从来不只是一个节气符号,更是连接自然、传统与时间的纽带。在这份清冷与厚重中,我们见证收获的圆满,做好越冬的准备,体悟生命循环的真谛——这便是中国人独有的时间哲学,也是面对变幻世界时,那份恒定不变的生存智慧。 (作者为重庆市作协会员) 编辑:蒋丽霞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周圆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