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为搭建青少年与社会对话的桥梁,传播两江教育智慧,践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使命,即日起,重庆两江新区教育局与重庆晚报共同推出“书香润心灵 笔墨伴成长”——《少年说》与《师说》双专栏。 《少年说》将精选两江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学生的书信投稿。孩子们用文字记录成长,对话父母、老师、朋友,分享心声,表达思考,让素养扎根于生活。 《师说》则呈现两江新区教师的教育故事和教学案例。老师们分享育人经验,展现课堂精彩,诠释从传授知识到滋养生命的教育真谛。 两江新区以建成“基础教育强区、智慧教育新区、优质均衡引领区、创新人才聚集区、教育开放窗口区”为目标。愿师生在此交汇思想、传递智慧,共同书写两江教育温暖而生动的篇章。 将青春的情绪风暴封印入手账 张译尹 重庆两江新区竹林实验学校
“张老师,小雷和小王又在教室吵起来了!”班干部急匆匆跑来报告。这已经是开学三周的第五起冲突了。 走进教室,我看到两个孩子面红耳赤,拳头紧握,周围的同学或围观、或劝架,教室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六年级的孩子,仿佛一夜之间变了模样——女生开始在意发型和衣着,男生突然变得争强好胜;作业本上的字迹时而工整时而潦草,像极了他们波动的心绪;课间活动时,原本亲密无间的朋友,如今却因一句无心之言而冷战数日……这些现象都在无声地告诉我:青春期的情绪浪潮,正汹涌而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了解孩子的心灵,就不可能有完整意义上的教育。”面对这些身心剧变的孩子,传统的说教式管理已显得苍白无力。如何帮助他们认识情绪、表达情绪、管理情绪?我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与实践。 情绪手账计划 让孩子记录每日心情 为了帮助孩子们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我设计了“情绪手账计划”——每人一本精美的笔记本,鼓励他们用文字、涂鸦或贴纸记录每日心情。 我特别强调三个原则: ①自愿分享:不强求上交,尊重个人意愿; ②24小时回应:确保每个倾诉都能得到及时反馈; ③心灵密码:允许设置“隐私页”,只有孩子自己知道密码。 起初,只有少数孩子参与,但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记录。小A在手账里画了哭脸,旁边写道:“今天数学考砸了,感觉自己好笨。”我在回复中画了一个笑脸和加油的手势图,写道:“乌云会过去,阳光一直都在。下次我们一起分析错题,好吗?” 手账干预措施 走进孩子的内心迷宫 小文的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情绪问题的复杂性。 小文是个曾经活泼的女孩,但连续两周,她的手账本上画满了乌云,并写道:“最近总是失眠,莫名其妙想哭,但不知道为什么。” 我采取了以下干预措施: 手账留言 “看到你画了好多乌云,老师这里有个晴天娃娃想送给你”“最近遇到什么烦心事了吗?愿意和我聊聊吗?” 私下谈心 午休时,我带她到安静的校园角落,她终于开口:“爸爸妈妈出差一个月了,爷爷奶奶总是说我玩手机,可是我根本就没有玩多久……” 家校联动 与家长沟通后,父母调整了工作安排,每周至少视频三次,并请爷爷奶奶多给予理解,注意和孩子沟通的方式。 同伴支持 安排心理委员和她的好朋友多陪伴,班级活动时主动邀请她参与。 两周后,小文的手账上出现了她喜欢的卡通人物形象,她持续低落的情绪终于出现了好转。 “情绪书写”手账 从“失控”到“掌控” 读懂孩子的情绪密码,我们更需要成为智慧的“引导员”。情绪本身从来没有对错,如何表达和管理才是关键。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因小事爆发冲突,比如小磊和同桌因为“越界用了橡皮”几乎动手。我没有立即批评,而是带他们到办公室,递上“反思承诺书”,要求: 描述事件 发生了什么? 写下感受 当时怎么想的? 思考解决方法 下次可以怎么做? 起初,小磊和同桌愤愤不平,但两人写着写着,情绪逐渐平复。 交换阅读时,小磊发现同桌写道:“我只是想借橡皮,但他瞪 我,我觉得被讨厌了……”他惊讶地说:“我以为你是故意的!”最终,两人握手言和。 这种“情绪书写”的方法,后来成为我们班处理冲突的固定流程。 班级情绪管理平台 选拔“情绪调解员” 除了个人日常“手账”和“情绪书写”,还有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可助力孩子们平息情绪风暴。 “情绪温度计墙” 每天用不同颜色贴纸匿名标注心情(红色=愤怒,蓝色=平静,黄色=快乐),全班共同关注情绪变化。 “心灵快递箱” 让学生匿名投递烦恼,由学生顾问团定期回复,形成同伴互助机制。 “调解小组” 选拔情商较高、口才较好的学生担任“情绪调解员”,帮助同学化解矛盾。 正如小C在手账里写道:“以前生气时只会摔东西,现在我会先深呼吸,再想想怎么办。” 这些活动不是为了消除负面情绪,而是为了让孩子们明白:如何学会与自己的全部情绪共存,并最终成长为情绪的主人而非奴仆。 “五味谈心日” 用味道打开心扉 除了以上“封印”情绪的方法,每周三午休时间,我还准备了五种味道的零食(酸甜的糖果、苦的黑巧克力、辣的薯片、咸的海苔、清淡的饼干),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并分享:酸甜:分享一件开心的事;苦辣:倾诉最近的烦恼;咸味:提出自己的困惑。 用零食展开师生的对话,拉近彼此的距离,从而让孩子敞开心扉、诉说烦恼。这个活动意外成为班级最受欢迎的传统,孩子们甚至自发设计了“零食轮值表”。 小B在一次“苦味”分享中说:“爸爸妈妈最近总吵架,我很害怕……” 我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课后联系了他的家长,建议他们注意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 后记 送给青春期最好的礼物 如今,班级里的冲突减少了,孩子们的笑容多了。 这样的改变,让我深深相信:当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时,教育的力量便会悄然生长。 而这,或许是送给青春期最好的礼物。 正如教育家帕克·帕尔默所说:“教育的核心是心灵的对话。”青春期的情绪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成长路上的必经风景。作为教师,我们不必做“灭火队员”,而应成为“撑伞人”——在孩子经历情绪风暴时,为他们撑起一把理解的伞,陪伴他们学会与情绪共处。 编辑:戴林 主编:陈广庆 策划:胡万俊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周圆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