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包 文/罗毅 眼睛紧盯住酒瓶口,右手端起酒杯,屏住呼吸倾倒,如当年射击瞄准一样,全神贯注。就见丝丝缕缕清亮的酒液,从杯盏杯壁流下,穿过酒瓶口针眼般的小孔,重新回到瓶中。一旁众人,拿起食品袋,把餐桌上所剩不多的菜肴,悉数打包……在我的经验中,餐后打包,比较常见,特别是在倡导“光盘行动”之后。但把桌上未喝完的剩酒,也倒回酒瓶中,却是少见。“颗粒归仓”“不得浪费一粒粮食。”眼前的打包、倒酒,分明就是最好诠释。 看着打包者们忙忙碌碌,我百感交集——眼前之人,都是饱经风霜的爷爷奶奶辈,早已衣食无忧。他们何以如此爱惜? 数日前,我的军校教员从成都发来微信,邀我在重庆参加老战友活动。教员是战场归来的解放军英模,退休后四处奔走,传播革命理想,演讲英雄主义精神,看望慰问烈士父母……能够见到数年未见面的恩师,当然好哇。我满口应承下来。赴约后方知是一群年逾古稀的老同志,自掏腰包为从北京观礼回来的我的教员接风洗尘。 老同志们大多是与教员一同入伍的战友。尽管他们如今年事渐高,但曾经的军人们聚在一起,仿佛穿越到了属于他们的时代。老人们面色红润,眼中有光,腰杆挺得比年轻人还直,一个个兴高采烈,立正、敬礼、握手、寒喧,大家围坐一起,畅叙友情,争先恐后诉说当兵往事。 在这样的场合,作为学生,我自然是洗耳恭听。听闻一个个熟悉的地名,一个个闻所未闻的部队轶事,我如梦初醒——原来他们,均是有过真枪实弹、浴血疆场经历的指挥员、战斗员呢。 恩师自然是活动的主角,忙不迭与众战友分享观礼心得。前些日子,在北京天安门,恩师以八路军后代、解放军英模的身份,盛装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城楼左侧观礼台上,恩师以三级伤残军人之躯,着85式校官军服,专心致志聆听讲话,观看长安大街上的阅兵盛典,同时还要精心照料身边同行的一位一级伤残观礼者。他说,当战旗方队中出现“白刃格斗英雄连”等旗帜时,他的眼泪夺眶而出。那猎猎飘扬的战旗,承载着老部队、英雄老连队永远的伟大与光荣。一时间,多少往事如电光火石浮现眼前,那是血与火的交织、钢与铁的碰撞、意志与拼搏的较量……听着恩师热情洋溢的分享,我感觉事隔多年,又得到了一次谆谆教诲,受到了一次思想洗礼。 热烈的“嘴仗”过后,活动主持人让我发言。在这些久经沙场的老者面前,在曾经予我耳提面命的恩师面前,我能够说什么呢?说什么都是班门弄斧,显得多余。我立即站起身来,向这些平时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的老兵们致以崇高的军礼,表达一个后来者由衷的敬佩。恩师亲切地微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悄悄说,完全不必拘束,你也是有经历的人呢。 我心头一热,知道恩师说的是我转业以后从事工作的经历。但无论如何,在英模面前,在这些曾经经受过战场考验的老兵们面前,我的那点点所谓经历,真是微不足道。 餐厅窗外,不知何时下起了瓢泼大雨。幕天席地的秋雨,洗涤着山城的大街小巷。热烈、温馨、愉快的活动行将结束,战友情、师生谊得到了巩固与升华……没想到的是,眼前上演打包一幕,似乎在不经意间,又给予我人生启迪。(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 编 辑:戴林 美 编:钟柳 主 编:陈广庆 策 划:胡万俊 总值班:杨飞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