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程华:学者化、心灵化与审美化的深度融合 ——读刘江滨文学评论集《且听穿林打叶声》

2025-11-5 11:57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学者化、心灵化与审美化的深度融合

——读刘江滨文学评论集《且听穿林打叶声》

文/程华

我向来对有料又有趣的评论缺乏抵抗力。最近,一篇题为《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的书评就成功“蛊惑”了我。数日后,我的小书桌上,多了一本河北作家刘江滨的文学评论集《且听穿林打叶声》(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近年,在网上读到刘江滨不少散文。这些散文具有鲜明的个人LOGO:既浸润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风雅韵致,亦沉淀着西方哲学的睿智深沉,文字含蓄、精准,沉郁不失俊逸,内里又暗含硬度与锐度。我想探究一下:若论水准、风格到质地,其评论与散文能否平分秋色?

读完全本,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答案是肯定的。

17万字的《且听穿林打叶声》,将评论触角伸向文学创作的多领域、多维度、多层面,既包含对作家作品的深度解读、文学创作现象的专业评析,也涵盖文化思潮的剖析与创作理论的探讨;评论对象包括国内知名大家、声誉日隆的实力作家、初出茅庐的文学新生代,涉及文体更跨越小说、诗歌、散文、散文诗、传记等。整部作品既延续了散文的沉雄、厚重,更有专业加持下的严谨、犀利,同时文笔不失诗性与清逸,堪称一部兼具理论深度与文学魅力的优秀评论集。

全书分为三辑,各有侧重又彼此勾连,共同构筑起完整的评论体系。第一辑“散点透视”,采用多点切入、纵横关联的笔法,以中西文化背景和当下社会思潮为坐标系,对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作品从思想内涵、艺术特色与创作价值等方面展开深入观察与分析,进而作出客观、冷静而精到的评判。如《走出虚幻的迷雾》,分析了苏童小说在艺术风格和叙事手法上更趋成熟的转变;在《且听穿林打叶声》一文中,作者从“学、识、情、文”四个维度切入,盛赞伍立杨的随笔“古处极古,洋处极洋,雅致疏朗,清丽飘逸”,实现了古典精神与现代意识的深度融合;在《给文字以温煦的照拂》中,作者凭借多年阅读经验和人生体悟,带领读者品读彭程的“书话”佳构《纸页上的足印》,也悄然走入这位爱书懂书敬畏文字的写作者的内心世界……

第二辑“文心雕虫”将评论视角转向更广阔的疆域,放眼文坛尤其是散文领域的创作现状、思潮流变以及发展趋势,鲜明地表达出专业而独到的创作理念与态度。比如在《营构散文大品》中,他明确反对“散文即小品”的陈迂认知,主张建构深邃、雄浑的散文审美大气象,呼唤能承载民族文化和历史精神的散文大品;《散文的精神》进一步深化这一观念,强调散文应“不仅意蕴深厚、意象丰饶、气度雍容,更有人格魅力的张扬、心灵血肉的灌注、精神气韵的缠绕”。在《散文走向略论》中,他力主散文写作者走出传统审美篱笆,“汇入更为广阔的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革命的时代激流,从思维观念到审美心态都走向全面的开放……”通过对各种文学现象与思潮的审视与臧否,呈现出自己对文学价值、文学规律的系统性认知与主张。尤值一提的是,其中诸多观点虽提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但以现今的视角考量亦不过时,且对当下文学创作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作者思想的深邃与观念的前瞻性。

第三辑“隔案清谈”,以刘江滨与作家兼出版家郝建国对谈的方式,围绕文学创作尤其是散文创作的起源与发展、当下散文创作的弊端、作家的使命与担当、文学批评应坚守的立场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入浅出的研讨。四次对谈内容层层递进,设题既具备宏阔视野也聚焦微观细节,可视为对前两辑的核心观点的延展、细化与深化。三辑内容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补充,共同构筑起一个丰富多元的文化观察体系与心灵对话空间。

通览全书发现,作品无空洞、泛化的理论铺陈,亦无故作高深的概念堆砌,作者始终以深厚的学识为根基,以深入的观察为依托,以独到的见解为核心,让每一篇评论都逻辑严密、言之有据,极具说服力。更可贵的是,作者不哗众不盲从不迎合,始终保持独立思考与判断,坚持客观、理性、公允的评论立场——对当下一些低劣作品和不良现象,他敢于直面与批评,尽显评论家的社会责任感与清醒的问题意识。如在《<应物兄>求疵》中,他既肯定作者学养深厚、知识面广,亦直指当年这部获奖呼声很高的长篇小说,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存在不足;在《网络小说的江湖规矩》中,他以一部四百万字的网络小说为分析样本,锐评了网络文学创作中严重偏离创作规律与生活真实的乱象;而在《校雠一本传记文学》中,面对一部公开出版的传记文学中频现的悖离历史真实、违反文学常识等硬伤,一向温和含蓄的刘江滨起初还念及“图书出版也有容错率,别太不像话就行”,到后来实在忍无可忍:“书咋可以这样写?!咋可以这样出?!”他愤然列出该书15处重大错误,更凭借扎实的历史知识与文学功底逐一勘误、以正视听,并气呼呼地诘斥“岂有此理”,其“老派书生”(刘江滨自嘲语)的倔强与“迂腐”令人忍俊不禁又心生肃然:如此“不合时宜”带着几分天真的认真,恰是日渐稀缺的对规则的敬畏、对底线的坚守。试问如今,还有多少人敢于为了显见的错与不公,大胆地表达质疑与愤怒?

“看似谈别人的书,其实表达着自己的心意”,刘江滨的评论将理性分析与感性体悟融于一体,实现了思想性与文学性的高度统一,从而让这部评论集兼具了出色的思想随笔的特质,令人开卷有益、掩卷回味。作者提倡散文创作“少做作,少卖弄,去粉饰,端出你的思想,端出你的真诚,写出大精神、大性情、大气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卷舒风云之色”,窃以为,若借用这几句概括《且听穿林打叶声》的特质与优长,也是极恰切的。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 辑:杨雪

美 编:钟柳

校审:罗再芳

主 编:陈广庆

策 划:胡万俊

总值班:周圆 杨飞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