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欢菊花馔文/余隆海在云南蒙自吃过桥米线,每一碗米线上面,撒上金黄的菊花瓣,花瓣在香气浓郁的鲜汤中飘荡,惊艳四座。 花乃草木之精华,古人食花之风由来已久,称之“花馔”。“花馔”是以花为原料烹制精美的菜肴和饮品,它也是中华食疗文化的组成部分。清袁枚尤喜以花为食,是地道的“食花客”。他春食玉兰、夏食荷花、秋食菊花、冬食蜡梅,食花成为雅趣风尚。 菊花具有美学观赏、文学审美等人文价值,也有食用、健身、医药等实用价值。菊苗可入菜,菊花可入药,入囊可枕,酿酒可饮。菊花入馔,品类繁多,菜肴、汤羹、糕点、茶酒、花露均可。 “辞赋之祖”屈原是最早食菊并见诸文字的人。屈子诗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让人感到古人食之清雅。当然,三闾大夫吟味的“餐落英”是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的志向和情操,但也不难看出,至少在战国时期,人们已经知道“食花”是一种富有情趣的体验和享受。 古人喜用菊花酿酒和泡酒,认为菊花酒是吉祥酒,可祛灾祈福、延年益寿。菊花酒在汉魏时期已经出现,东晋葛洪《西京杂记》里就有菊花酒的酿造方法:“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以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菊花酒其实就是去岁的重阳酒。明高濂《遵生八笺》有菊花酒的“速成法”:“十月采甘菊花,去蒂,只取花二斤,择净入醅(没过滤的酒)内搅匀。次早榨,则味香清冽。” 以菊作茶饮大行其道。菊花茶,起源于唐,盛行于宋,风行至今。传统的菊花茶,是指一些茶用菊品种,如杭白菊、亳菊、贡菊等。茶菊也叫甘菊,属食用菊类,菊花菊苗均可作茶饮。 食菊苗也很风行。菊苗常用来做汤,以春苗为佳。宋人书中提到一种叫“紫英菊”的滚汤,是将菊苗略炒,加水做成汤,煮熟后下姜和盐调味即可。南宋有一道菜叫“菊苗煎”,采摘鲜嫩的菊苗,先开水焯,再用甘草水调和山药粉,刷在菊苗上,用油煎食,口感舒爽,清香扑鼻。 古人多食用甘菊,其菊叶深绿而厚,其味极苦,或有绒毛,做成菊羹、茶饮极有风致。北宋王禹偁,喜爱吃甘菊冷淘面,就是今天的过水面条,面是用含甘菊汁的水和面做成。他的诗《甘菊冷淘》,叙写自己以甘菊拌面,既得到了青青佳色、芳草兰荪的花馔食品,又得以追慕杜甫槐叶冷淘之遗风。 《遵生八笺》载有中医药膳“菊苗粥”的做法:“用甘菊新长嫩头丛生叶摘来,洗净、细切,入盐同米煮,粥食之清目宁心。”宋林洪《山家清供》记录了一种“金饭”,就是菊花花瓣做的饭,人们相信“金饭”有明目长寿之功效。烹制方法:采摘紫茎黄色的正品菊花,洗净,晾干,烧甘草汤,放盐少许,将菊花放进去稍微焯一下,等到米饭沸腾时,将焯过的菊花放进去同煮。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爱菊如宝,民间奉他为“九月花神”,他不仅种菊、养菊、唱菊、吟菊,也是食菊的美食家。相传,他首创菊花火锅,将菊瓣撒入火锅,其色彩鲜美,清香四溢,令人陶醉。菊花火锅被嗜菊如命的慈禧太后发扬光大。菊花火锅讲究用花瓣短而密的白菊品种“雪球”,采下洁净菊花瓣后,用温水浸泡一刻钟,在溶有稀矾的温水里漂洗干净,捞出沥干。火锅的汤底是鲜美的高汤,待高汤滚烫后,将片状的鱼肉或鸡肉丢进锅中熬熟,然后撒下菊花瓣焖一会儿即可食用。菊花火锅的风潮很快就从宫廷传到民间,配菜更加丰富,味道鲜美可口。火锅之城重庆,也有人尝试在火锅中加入菊花瓣,为山城火锅注入新风味。 广东中山市小榄镇被誉为“中国菊花文化艺术之乡”。小榄人喜爱养菊、赏菊,居民能用菊花做出许多花样的菊花宴,从菜肴、糕点到饮品应有尽有。 菊花入珍馐,唇齿留异香。清欢菊花馔将烟火弥漫的庸常生活调制出雅致情趣和隽永回味。 (作者系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 编 辑:杨雪 美 编:钟柳 校审:罗再芳 主 编:陈广庆 策 划:胡万俊 总值班:周圆 杨飞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