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笔墨传情,续写教育佳话;心声共鸣,点亮成长征程。由重庆两江新区教育局与重庆晚报联合打造的“书香润心灵 笔墨伴成长”——《少年说》与《师说》双专栏,在时序流转中如约而至,与您共赴第八期的教育之约。 本期《少年说》,依旧满溢着两江少年的赤诚与朝气。这里有对校园的鲜活描摹,有对偶像的真挚追忆,更有少年对旅游的独特思考,每一行文字都镌刻着青春的印记,每一份表达都彰显着成长的力量。 《师说》专栏则继续解锁教育者的初心与担当。我们将一同探寻老师们在教学路上的深耕与求索,感受老师们以爱心浇灌成长、以智慧启迪心灵的教育实践,见证老师们用责任与坚守搭建起师生沟通的桥梁,解锁赋能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密钥。 重庆两江新区教育局与重庆晚报,始终坚守沟通的初心,筑牢交流的平台。愿本期专栏能让您再度触摸到两江教育的厚度与温度,见证师生同心、双向奔赴的美好图景,共谱立德树人的崭新篇章。
“暴躁小公主”变形计杨丹妮 重庆两江新区巴蜀学校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并非单纯的文化传递,而是一场对人格与心灵的唤醒。班主任,正是肩负着用心灵启迪心灵的神圣使命,对学生的教育,自然也需从“心”出发。 在我所带的班级里,有这样一位学生。这个小姑娘啊,叫小诺,是个“暴躁的小公主”。她的内心极度敏感,情绪极易波动,甚至是旁人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话,甚至一个微小的动作,都可能成为点燃她怒火的导火索,她会骂人、会打人、会掀桌子、会冲出教室……因为这火爆的小脾气,她在班上没有一个朋友。 
课间时分,我常常能看到她独自一人,皱着眉头在走廊上徘徊。看到这一幕,我内心满是担忧,既想帮她摆脱这份孤独,又期望能营造一个更加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于是,我决心制定并实施一个帮助她的计划。
哈喽 老师想和你做朋友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轻声将“暴躁的小公主”叫到办公室谈心。 我温柔地拉起她的手,试图开启一场心灵对话。 可还没等我开口,小诺便一脸嫌弃地质问:“杨老师,你想干嘛?” 我微笑着回应:“老师想和你交个朋友,想和你聊聊天。” “我不需要朋友,也不想聊天,拜拜!”说完,她转身就走。 此后,我尝试了各种方法,无论是温和亲切的交流,还是用美食拉近彼此距离,甚至严肃地沟通,都被她一一拒绝。 我意识到,孩子的心门紧闭,必须另辟蹊径。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我决定深入她的家庭,了解背后的原因。
请家长转变观念不要溺爱 
暑假期间,我前往小诺家进行家访。 走进她的家庭,我发现她家经济条件优越,家人对她更是宠爱有加,她就像家里的小公主一样,几乎是有求必应。 即便她犯了错,长辈们也只是宠溺地唤着“乖乖”“幺儿”,从不加以责备。 在这样过度溺爱的环境中成长,她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然而,学校是一个多元的小社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可能事事都迁就她。家庭与学校环境的巨大差异,让她难以适应,内心愈发敏感。 我与小诺的家长进行了一次深入地沟通,详细描述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家长们虽不愿相信,但十分重视,表示愿意全力配合我,帮助孩子做出改变。 首先,我建议家长把握好爱的尺度,避免溺爱。对于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满足,对于不合理的诉求,要果断拒绝。其次,当孩子犯错时,家长要及时纠正,采用正面管教的方式,避免极端行为。毕竟,培育花朵需要的是温暖的呵护,而非强硬的手段。
细心发掘她的闪光点 
在家,请家长配合;在学校,老师也做了努力。 在学校的课堂上,我会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暴躁的小公主”起来回答问题。每当她答对,我都会带领同学们送上热烈的掌声。 我还会细心发掘她的闪光点,真诚地赞美她,比如“这次回答问题,你的声音比上次更洪亮了”“你的思维很独特”。 在持续的鼓励下,小诺逐渐变得自信,更愿意在课堂上展示自己。
教她如何学会冷静 当小诺控制不住情绪,乱发脾气时,我告诉同学们,请暂时不予回应,给她留出冷静的空间。 这时,我会递上纸巾,引导她做深呼吸,待她情绪稳定后,再与她沟通。 我想让她明白,任性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赶走身边的朋友。渐渐地,她学会了控制情绪。 甚至让人惊喜的是,当其他同学情绪失控时,她还会模仿我的方法,去帮助其他同学。
邀请她一起玩游戏 
此外,为了帮助小诺融入集体,课间我会主动邀请她一起玩游戏,教她一些我小时候玩的有趣游戏,比如:翻花绳、丢手绢、跳皮筋等。 同学们看到老师和她玩得开心,也纷纷加入。 在游戏的欢声笑语中,她不仅交到了朋友,还与我建立了深厚的信任,从最初的嫌弃,变成了一下课就来找我分享生活趣事,偶尔还会和我开开玩笑。
见证“阳光小少女”的蜕变 
在日常工作中,我和家长始终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这种沟通有时是下班后的长电话,有时是周末学校附近的促膝长谈,专注梳理孩子的成长。 比如月底和孩子妈妈的沟通,我带着提前整理的记录和她分享:“孩子这半个月情绪管理进步明显,每周发脾气从2-3次减到1次,还能自己平静;也愿意跟我分享家里的事了。不过,她小组讨论时不太敢发言,咱们分工:您在家让她睡前说‘学校开心事’,我在课堂多给她提问机会,您看可行?”孩子妈妈很认同,承诺会反馈孩子在家的表达情况。 之后我们按约定行动:孩子妈妈坚持“睡前分享”并同步情况,我在课堂上常常鼓励小诺发言。 很快,小诺有了明显变化——眼神从躲闪变明亮,课下会主动找我分享:“老师,我和妈妈做了饼干,下次带给您吃!” 她还学会关心同学,扶摔倒的同学、安慰考试失利的伙伴。 我拍下这些有爱的画面发给孩子妈妈,她欣慰地说:“孩子回家主动做家务,还分享学校趣事,开朗多了,谢谢您!”
【感悟】 愿每颗敏感的心灵都被温柔以待 小诺的这些蜕变,源于一次次具体而真诚的沟通。家长感受到老师的用心,全力配合;老师从家长反馈中更懂孩子,调整引导方式;学校像温暖的大家庭,同学间友爱,互相帮助。家校像“战友”并肩,为孩子搭建成长桥梁,看着小诺从内向敏感的暴躁小公主,长成乐观懂爱的小太阳,真是欣慰。 当然,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个体蜕变,更是教育力量的诠释——家庭以爱与理性培育根系,学校用耐心与包容铺展晴空,家校携手搭建成长的桥梁,让孩子走出自我、学会爱与被爱。 正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哲思,这份唤醒是日复一日的坚守,将过往的“暴躁”与“孤独”化为养分,滋养出坚韧温暖的生命。 教育者在此中收获价值,更愿每颗敏感的心灵都被温柔以待,每个孩子都能在教育阳光下,成为照亮自己、温暖他人的小太阳。 编辑:杨雪 主编:陈广庆 策划:胡万俊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严一格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