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渝中区坚决扛起“金融大区”责任担当,在提升金融集聚能级、优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11月13日,渝中区政府新闻办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期间打造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的显著成效。 金融集聚能级显著提升,核心引领地位日益巩固 渝中区产业发展促进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蒋倩在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期间,渝中区持续强化金融要素集聚,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高质量的金融机构体系,行业影响力和辐射力显著增强。 机构集聚密度全市领先。2021年以来,成功引进国民养老保险、友邦人寿、中邮证券等总部型机构20余家,总量达193家。目前全区汇集各类金融机构462家,较“十三五”末增加43家,涵盖全市半数政策性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四分之三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期货公司,以及全市唯一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和持牌征信公司,形成强大的机构集群优势。 核心数据增长势头强劲。截至今年9月末,全区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达1.41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4.5%。其中绿色贷款余额1940亿元,增幅达133%。预计2025年保费收入超400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70%以上。保费收入、绿色债券余额等14项核心指标稳居全市第一。 发展生态持续优化完善。通过引进成渝金融业“一中心、五协会”,高标准打造西部金融中央法务区,构建“司法审判+行业自律+专业服务”三位一体的金融法治生态。建成全市唯一支付便利化示范区,高水平承办中新金融峰会等活动,有效提升渝中金融品牌影响力。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精准发力,重点领域支撑成效显著 据了解,在做大做强金融业的同时,渝中区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科技、普惠、数字等重点领域。 科技金融赋能创新发展。建立“股贷债保担”联动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截至三季度末,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413亿元,同比增长15.9%,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 普惠金融激发市场活力。通过构建1.6亿元风险补偿资金池,创新推出“助企贷”“文旅贷”等政银合作产品,累计发放贷款76.5亿元。截至三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494亿元,稳居全市前列。 数字金融提升服务效能。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支持建设智慧银行、零碳“5G+”智能银行。数字金融“一平台三中心一机制”累计调解金融纠纷2986件,“智融惠畅”工程成效持续显现。
展望“十五五”,渝中区将把握金融高质量发展主线,深化“智融惠畅”工程,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提升金融集聚能级和服务能力,为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重庆晚报记者 陈丹 渝中区委宣传部供图 编辑:戴林 审核:何英 主编:罗再芳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