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媒体群访活动在重庆悦来温德姆酒店举行。本次活动作为2025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香港大公文汇报、重庆日报等众多主流媒体参与。群访聚焦“才聚新重庆·共创新未来——‘会、引、赛’融合助力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主题,旨在通过嘉宾与媒体的深度互动,立体呈现大会成果、传播人才强音,展现重庆人才工作的新图景、新作为。 全球卓越工程师大赛·2025年度主体赛揭榜攻坚赛道金牌得主罗阳先生成为焦点,他与媒体深度互动,分享诸多精彩观点。 人物简介: 罗阳,来自重庆大学医学院,现任重庆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重庆市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近期还担任重庆市医学科学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此次,他与意大利专家联合开展的可喷雾辅料项目,从众多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
重庆日报记者:作为全球卓越工程师大赛·2025年度主体赛揭榜攻坚赛道金牌得主,请您分享参赛过程中的创新亮点。您认为大赛在推动工程技术突破与人才价值实现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罗阳:非常感谢提问。此次大赛高手云集,来自全球的几十个国家的260个项目来进行揭榜攻坚,每个选手都很优秀,各有特色。我们项目能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几个比较特殊的优势:其一,问题源于临床实际需求,我是临床医生,能敏锐捕捉身边问题;其二,团队实力强劲,不仅有国家级人才,还从韩国引进博士后加入团队,同时在意大利邀请技术顾问为我们提供本地技术;其三,项目是团队长期研究积累的成果,开发过程深入调研、反复验证,确保产品性价比高;且实现了深度学科交叉融合,检验医学、材料学、临床等多学科协同发力,为项目成功提供了有力支撑。
您刚才提的第二个问题,我认为这次大会是我们整个作品能够不断地被老百姓所认知的一个润滑剂和助推剂,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全生命周期的助推。从全球招募到揭榜、推广,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市委组织部等多部门大力宣传,让国内外项目彼此了解。大赛搭建高端平台,汇聚优质评委、指导专家与高水平选手,大家赛场竞争、赛下交流,各展所长。项目落地后,重庆举办无人机表演等多样活动,展现引才育才文化,获得人才称赞。再加上后续全方位人才扶持政策,形成了贯穿项目全流程、覆盖多方面的强大助力体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庆总站记者:您如何看待重庆在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过程中对卓越工程师的需求?对青年工程师在渝发展有何建议?
罗阳:感谢提问。卓越工程师是国家重点推进的一个方向,我觉得有三个重要环节需共同推进。 一是提升意识。科研不仅要注重理论,更要服务百姓,让百姓认可其价值。这种转变在工程师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显著:曾经,一线工程师常因“技术执行者”的标签而被低估其专业贡献,如今,国家正倡导我们要尊重大国工匠,通过政策引导与社会认知重塑,将“做得精、做得尖”的工匠精神提升至战略高度,不仅认可工程师在技术攻关中的核心作用,更鼓励其成为创新突破的引领者。 二是搭建平台。工程师涵盖面广,不仅限于工科,各行业都有“工程师”,如手术开刀精湛的医生,就是大国工匠。所以我们一定要搭建各种平台,特别是要搭建交叉学科平台,以促进各行业融合交流,像我们项目就融合了临床、检验、烧伤、材料科学等多领域人才。 三是建立良好的机制。建设卓越工程师队伍,仅搭建平台、提升意识远远不够,建立完善机制至关重要。这涵盖知识产权保障机制,避免人才成果遭侵权;奖励激励机制,让人才工作获同行、社会认可;后勤保障机制,解决引进人才保险、晋升等现实问题。这些机制体制需在理论层面逐步完善,多方共同发力。以重庆大学为例,目前重庆有六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工科实力强劲且具前瞻视野,提出工科与医学、人工智能整合的方向,这启示我们,卓越工程师行列的壮大需从多维度、多层面,凝聚各方力量协同共进。 罗阳的分享,为重庆系统化推进学科交融提供了宝贵思路,其在全球引才聚才用才上的见解,彰显出重庆的底气与勇气。在新重庆建设中,让科技更好服务民众、使每个人都能感知科技发展创新成果,是重要发展方向。 编辑:戴林 审核:罗再芳 总值班:丁香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