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5日,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媒体群访活动现场,金凤实验室青年科研骨干张宇程面对镜头侃侃而谈。作为第六届亚洲—大洋洲神经病理大会的深度参与者,她以自信从容的姿态,向外界展示了重庆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创新活力与国际视野。
连接世界:推动神经病理学的突破与协同 本次神经病理大会作为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的重要专题活动,汇聚了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学者。张宇程介绍,会议聚焦神经肿瘤、帕金森病等重大疾病的前沿进展,提出了基于分子病理分型的脑胶质瘤诊疗新标准,并分享了神经退行性疾病免疫机制的新发现。“这些成果不仅为超早期诊断和靶点开发提供了方向,更见证了中国学者为全球研究贡献的‘中国方案’。”她说道。 作为东道主,金凤实验室在其中扮演了“连接器”角色。张宇程表示,实验室以开放务实的学术平台,紧扣重庆“416”科技创新布局,推动多项国际合作项目落地,并致力于建设国际病理研究中心。同时,实验室依托重庆生命健康产业的全链条资源,搭建“产学研医”协同平台,助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
天时地利人和:重庆的科创优势与人才引力 谈及重庆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优势,张宇程用“天时、地利、人和”概括。天时,在于重庆将生物医药纳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地利,体现在重庆丰富的临床资源与高能级科研平台,如金凤实验室、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等,配备尖端设备与AI智算能力,为科研突破提供支撑;人和,则源于日益完善的产业生态与贴心的人才服务。 “我申报了高新区的‘金凤凰’青年人才计划,获得了管家式服务。重庆让人感到温暖、安心,能全身心投入科研。”作为一名来渝两年的“新重庆人”,张宇程对这座城市充满归属感。她特别提到,重庆新型科研机构拥有让青年“快速成为主角”的机制,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舞台。
寄语青年:投身交叉领域,扎根实际需求 对于有意来渝发展的青年科研人才,张宇程建议重点关注前沿交叉领域。“神经科学未来必然走向融合,例如脑科学与医工交叉、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等,需要医学、生物学、工科、计算机等多学科人才共同参与。”她鼓励青年人多与临床医生交流,从实际需求中提炼科学问题,让研究成果真正惠及患者。
“选择重庆,就是站在了发展的风口上。”张宇程说,“希望青年朋友把握天时地利人和,在这里深耕事业,与重庆共同成长。” 张宇程的分享被评价为“既普及了科学知识,也展现了重庆对人才的投入与信心”。这位青年学者的故事,正成为重庆吸引全球创新人才的一张生动名片。 编辑:戴林 审核:罗再芳 总值班:丁香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