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我遇到点困难……可以免费住一晚不?”近日,一位重庆女博主在大学城街头抱着试探心理走进一家民宿的接待区,指向门外那块写着“十分困难者,免费住一晚”的灯牌。 让她意外的是,老板没有多问,直接为她办理了入住。当她坐在设施齐全的房间里时,内心的愧疚却翻涌而至,“骗了这位残疾老板,是我做的最后悔的决定……” 这场关于信任的“测试”,意外地让一盏亮了5年的助人灯牌走入公众视野。它背后的主人,是36岁的单亲爸爸周越。而这道光亮背后,是一段关于感恩和回馈的温暖故事。 一间民宿的“例外”承诺 11月18日下午,记者在轨道交通1号线尖顶坡站附近,找到了那家因博主视频而受到关注的“友家民宿”。
灯牌挂在街边显眼处 “求职者半价,残疾人半价,十分困难者,免费住一晚……”明黄色的灯牌在街边十分显眼。推开民宿的门,老板周越正坐在前台接电话。他头戴一顶鸭舌帽,圆脸、爱笑,言谈间透出几分年轻人的朝气。 与灯牌的显眼相反,民宿房间位于一栋老式商业楼的7楼和11楼。重庆晚报记者跟随周越探访了几间客房,房间不大,墙面有些斑驳,但空调、独立卫浴等设施齐全,收拾得干净整洁。这里的市场价是60元到100元一晚。 真正让这里与众不同的,是灯牌上承诺的“例外”。2020年,是民宿经营的第七个年头,民宿房间从最初的四间扩展到上百间。手头稍宽裕的周越,终于将酝酿已久的灯牌挂上了街头。 “我的想法很简单,能帮就帮,房间空着也是空着。”这句轻描淡写的话,背后是一套运行了五年的独特“信用体系”——对于自称遇到困难的人,他选择无条件信任。“开口求助本身,就需要莫大的勇气。”周越说,“我不愿,也认为没必要去进行可能伤及自尊的核实。” 被数百村民托起的生命 “他这样要亏惨!”“他可能是在博关注”……助人灯牌才挂出来不久,有人感动的同时,也有人质疑。 实际上,要理解周越为何如此执着于这份近乎“亏本”的善意,需要将时光倒回1990年的重庆巴南区安澜镇龙岗社区。 那时,周越才两岁。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降临——他不慎跌进滚烫的油汤锅里,生命垂危。面对这个病情危重的孩子,县医院因医疗条件限制,建议立即转往大医院手术治疗。但当时,周越的父母靠务农维生,根本凑不出手术费,只得把奄奄一息的孩子抱回家中,绝望痛哭。 让周越父母没想到的是,龙岗社区及周边方圆几公里的村民们自发为周越捐款筹钱。 今年年近五十岁的个体户於女士,便是当年众多捐助者中的一位。她在电话里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孩子还这么小,太可怜了,不能眼睁睁看着他没了。”当时,数百名村民“你五元、我十元”自发捐款,硬是凑出了一笔“救命钱”,使得孩子能前往西南医院医治。最终,周越的生命被这份由无数微薄力量汇聚而成的善意托住,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后来,周越在读书期间,还不断收到“希望工程”为残疾儿童资助的学费。 周越的父亲周先生,这位朴实的农民,在儿子懂事后,反反复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娃儿,你这条命是大家救回来的,以后一定要记得报答大家。” 周越持有四级残疾证,“高度烫伤”的诊断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日常。他身上的皮肤大面积受损,几乎没有正常的毛孔,排汗透气功能极差。每一次弯腰或做大弧度的动作,都会带来皮肤的紧绷和拉扯痛感。对周越来说,身体的后遗症,带来的不仅是感官上的困扰,更是一种提醒,提醒他勿忘来路,勿忘恩情。 被一盏灯照亮的人们 在霓虹闪烁的街头,周越点亮的那块灯牌,光亮虽然不算耀眼,却实实在在地照亮了一些人旅途中的至暗时刻——五年来,五十余人通过这项承诺获得了免单住宿,而享受半价的求职者与残障人士更是不计其数。他的帮助不仅限于提供住宿,还延伸到为困境中的人介绍工作。他会根据对方的情况,联系熟悉的工厂或餐馆,尽力为他们牵线搭桥。 周越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名叫佳佳(化名)的女生。2021年,正在读大四的佳佳因至亲患病、工作还未找到而无力租房,周越为她提供了两个月的免费住宿。其间,这个总把“谢谢”挂在嘴边的女孩,常以打扫卫生来表达感激。几年后,已在新加坡工作的她,将全部房费通过微信还了回来。 最近,29岁的苏女士(化名)刚刚办理退房手续。她因暂时的困难在此借住了两天。重庆晚报记者电话联系上她,她不愿多聊,但她表示,自己是路过时看到那块醒目的灯牌,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了进来,“我很感谢他帮助了我”。
遇到困难的人在微信上向周越求助 周越的微信聊天记录,印证了他“无条件”的信任:有人因家人生病申请免费入住,也有人住了几晚后坦言遇到困难,希望免费续住。记录还显示,今年9月,一位从四川广安来的男顾客发来消息:“我今天早上起晚了,你给我推荐的工作没去成,明天我早点去面试,麻烦再让我住一天。”对此,周越的回复只有两个字:“好的。”
整个民宿只有周越(右)和刘小容两个工作人员 被微光点亮的不只是住客,还有他的员工。周越的民宿目前仅有他与刘小容两人。刘小容今年60岁,负责民宿的清洁工作。身患四级肢体残疾的她曾屡屡求职被拒。“之前很多地方都不要我,周老板给了我一份工作,一份收入,我心里很满意。”而周越自己包揽了客服、维修等大部分活儿。 老村民们“都为他骄傲” 周越也是一位单亲爸爸,独自抚养着一双正在读小学的儿女。生活的重担,他比许多人体会得更深切。 但他始终铭记父亲的教诲,并以此教育自己的子女:“做人要有感恩之心。” 如今,他的民宿规模收敛到三十多间,维持着微利的状态。“只要不亏就行了。”他这样形容目前的生意。 “我们这些老村民知道他在做善事,都为他骄傲!”於女士在电话里那句“为他骄傲”,让这个跨越了三十多年的故事更为圆满。 采访结束时,夜幕已降临,“友家民宿”的灯牌如期而亮。当被问及这块灯牌会亮到何时,周越没有太多犹豫,“只要民宿还在,牌子就会一直在。”对他而言,经营民宿是一份赖以生存的事业,而灯牌上的承诺,是另一份更为重要的事业。
扫码了解温暖灯牌背后的故事 重庆晚报-厢遇首席记者 王薇 实习生 赵欣怡 王一钧 摄影报道 编辑:蒋丽霞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周圆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