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十四五”答卷|中西部首个“三万亿级”城市的发展跃升

2025-11-23 10:43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砥砺奋进,春华秋实。

“十四五”时期的重庆,发展热潮奔涌,城乡活力无限,在时代坐标中标注下一个个精彩的刻度。

全市上下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聚焦做实“两大定位”、努力发挥“三个作用”,推动“十四五”规划与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目标任务不断迭代完善、落细落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重庆答卷——

中西部首个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元的城市,人均GDP突破1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迈上1.6万亿元台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2.14%、稳居中西部第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人均预期寿命等13项指标超过预期……

这份答卷,见证着“十四五”时期一座超大城市发展能级的跃迁。

以“新动能”泼墨

实体经济根基更加牢固,民营经济活力迸发,改革攻坚纵深推进

高质量发展,是重庆“十四五”时期最鲜明的底色。

五年奋进,重庆牢记嘱托、勇毅前行,将发展之根深扎实体经济——2021至2024年,年均增长5.7%,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GDP突破3万亿元的城市,人均GDP迈上10万元新台阶。

这座矗立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山城,正以澎湃新动能,书写着新时代的发展传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走深走实,正为重庆注入源源不断的区域协同新动能,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和贡献度不断增强。

初秋的嘉陵江上,利泽航运枢纽船闸缓缓开启,千吨级货轮鱼贯而行。“以前跑船最怕枯水期,现在一年四季都能通航了。”跑船20年的老船长张建国感慨道。

为打通西部水运“大动脉”,这座在“十四五”期间由川渝两地共同出资建设的“超级工程”,彻底改变了嘉陵江的航运格局。

这不仅是航运效率的提升,更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突破。从嘉陵江的“黄金水道”到产业链的“无缝衔接”,川渝两地正携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让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五年来,川渝两地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中心,在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中,两地汇聚600多家零部件企业,区域本地配套率达80%,形成了强大的产业协同效应。

一江碧水,流淌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篇章;两地携手,书写着新时代的“双城记”。

在合川的安瑞光电生产车间,机器人手臂精准完成着汽车车灯的焊接与质检,整个过程只需3分钟。

而在8个月前,这里还面临生产线老化的困境。“政府部门上门服务,协调临时厂房保障生产,同步启动新厂房‘并联审批’。”企业负责人感慨当地服务企业的高效。

正是靠着这样的精准服务,重庆正成为民营经济活力迸发的沃土——目前,全市民营经营主体达367.3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对市域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70%。

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犹如嘉陵江汇入长江,既成就了江河的壮阔,也在融合中找到了新的航向。

“十四五”时期,重庆通过连续召开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系列政策,推动民营企业从“生力军”成长为“主力军”。

全市深化营商环境创新试点,靶向施策支持民营企业深度融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技创新布局。仅2024年以来,重庆就安排民营企业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超25亿元,这种"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协同机制,让民营资本敢投、能投、愿投,成为稳定增长、促进创新、保障就业的中流砥柱。

与此同时,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重庆的轨道站点悄然发生。清晨的轨道交通谢家湾站,上班的市民在咖啡店前排起长队,旁边的市集摊位飘来刚出炉糕点的香气。“以前这里空荡荡的,现在成了便民服务点。”正在购买早餐的李女士说。

重庆交通开投集团通过盘活轨道剩余空间,在十余个站点规划摊位100余处,年租金贡献近4000万元。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正是重庆“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的生动写照——市属国企累计盘活存量资产超1800亿元。

改革不是冰冷的数字游戏,而是让沉睡的资源重新流动,让闲置的空间重获生机,最终惠及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这场改革展现出清晰的系统思维和实施路径。除了轨道空间盘活外,还创新推出多种模式,将老旧厂房、闲置楼宇等因地制宜地更新为文创产业园、便民服务点等。在园区开发区改革方面,全市园区开发区从106家整合为50家,规上制造业亩均可比税收增长13.2%,实现了“瘦身”与“增效”的双重目标。

从智能制造的现代车间到充满烟火气的城市公共空间,重庆的发展新动能正在每一个角落涌动。

全市工业增加值从2020年的6991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8912亿元,“重庆制造”正在向“重庆智造”“重庆创造”跃迁;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47%,空天信息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

这座站在三万亿元新起点的城市,正如两江汇流,在传统与创新、改革与开放的交融中,积蓄着奔向未来的磅礴力量。

以“新优势”着彩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能级跃升,开放通道联通全球市场,数智赋能重塑大城治理格局

当重庆以“三万亿”经济体量站上新的历史台阶,其发展逻辑已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

在科技创新、开放格局与城市治理三大领域,重庆正构建起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重庆两江新区的赛力斯超级工厂,机械臂精准舞动,上百台自动导航运输车(AGV)沿磁轨悄然滑行,这座秩序井然的“机械森林”,生动诠释着重庆智能制造的全新图景。

这里诞生的不仅是一款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更是一种全新的产业生态。

2024年,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95.3万辆,是2020年的22.2倍。

赛力斯完成从“造车新势力”到高端智能整车品牌、从传统制造到“智造”的跨越,成为全球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汽车企业。长安汽车通过构建多品牌矩阵、完善研发体系和提升核心技术能力,自主品牌产销五年增长近1000万辆,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大涨近五成。

这场产业变革、能级跃升的背后,是重庆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资源的不断投入,持续提升“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整体效能。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48%,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连续5年保持西部第一,新质生产力不断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不断厚植。

“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能力建设,重庆通过构建“研究院经济”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模式,让实验室的“最先一公里”与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无缝衔接。

开放格局的突破同样令人振奋。一趟趟铁海联运班列从重庆出发,通过渝新欧铁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抵达欧亚及全球各地。

与传统江海联运相比,西部陆海新通道全程耗时缩短15天,单箱综合成本降低约25%。这样的效率变革正在常态化上演——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的箱量和货值已从2019年的5.02万标箱、100.4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5.18万标箱、466.96亿元;通道运输货物品类从2019年的80余种,增加至2024年的1200余种,品项达数万个。

重庆已构建起“东南西北”多式联运国际物流通道:向东,长江黄金水道乘风破浪;向西,中欧班列直达欧洲;向南,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74个港口;向北,渝满俄班列跨越风雪。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意义不仅是物理通道的拓展,更是内陆开放模式的革命,它让深处西部腹地的重庆从开放末梢走到开放前沿。

镜头拉近聚焦市域,一场深刻的数智变革正在重塑这座超大城市的治理机制。

在两江新区人和街道,一架巡逻无人机抓拍到市民在水库危险水域游泳,立即将信息上传至基层智治平台,平台即可发出指令,调度工作人员及时处置。从发现险情到成功劝离,整个过程不到20分钟。

这样的“秒级响应”已成为重庆城市治理的新常态。全市1031个镇街实现实景挂图作战能力全覆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率达到85%。

在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商户们欣喜地发现近来检查频次明显减少,这得益于“大综合一体化”改革推行的“综合查一次”。

数字重庆建设的核心价值在于重构超大城市治理逻辑,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警,从碎片管理到系统治理,数字化不仅提升了效率,更重塑了政府与市民的互动方式。

科技创新为开放注入高端要素,开放格局为创新提供广阔市场,智慧治理则为两者提供稳定环境……从车间里的智能制造到联通全球的开放通道,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智慧城市的精细治理,重庆发展的新优势正在多个维度同步形成并相互强化。

这种优势正产生聚合效应,正在驱动重庆实现从内陆腹地向开放高地、从制造重镇向智造名城、智慧城市的能级跃升。

以“新生活”点睛

民生服务便捷可及,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大美城乡生机勃发

一座城市的发展温度,往往藏在清晨的第一缕炊烟里——清晨六点半,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的石板路上缭绕着熟悉的油茶香,廖昌容的油茶摊升起热气。

从斑驳的十平方米旧屋到明亮的固定摊位,“廖家妹油茶”的蜕变,正是重庆民生改善的生动缩影。

在街道便民早餐点改造计划中,她的摊位获得了租金补贴,水电、空调设备也得到了统一改造。

“现在月收入翻了一番。这些惠民举措,就像我手里这碗热油茶,暖了我的小摊,更暖了大家的心。”廖昌容的笑容里,映照着这座城市对品质生活的不懈追求。

这份温暖,首先体现在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上。

五年来,重庆居民收入年均增速达到6.5%,跑赢了经济增长。累计新增城镇就业超过348万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在两江新区观音桥街道的明珠社区,82岁的张校周走进数字社区食堂,刷脸取餐后,一份详细的“营养分析”就发送到他的手机上。

收入的增长不只停留在统计数字里,更融入市井巷陌的烟火气中,成为高品质生活最坚实的注脚。

走在重庆的街头巷尾,“15分钟”正成为衡量幸福的新尺度。

在两江新区华新街街道,一座由工具房改造的“家邻生活服务馆”每天营业近18个小时,生鲜果蔬、缴费挂号等一应俱全;在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500平方米的老年食堂里,10元的暖心套餐让老人们吃得舒心满意。

目前,重庆已在中心城区精细划分915个“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成1733家老年食堂,日服务老年人超1万人次。

更令人欣喜的是,全市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建成,托育服务多项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一老一小”得到了更多关爱。

从油盐酱醋到养老托幼,这些触手可及的便利,正重新定义着现代都市的生活品质。

生态之变,同样在悄然提升着市民的生活质感。

傍晚时分,长寿区桃东路边的三洞沟瀑布如白练般倾泻,居民陈欣然沿着整治一新的桃花溪散步:“环境变好了,每天傍晚我都要来这儿走走。”

这样的变化随处可见——在忠县皇华岛,工作人员通过栽植耐淹植物,构建起乔灌草搭配的生态屏障,让白鹭、红嘴巨鸥等水鸟种群逐年回归;在大足区,曾经黑臭的太平河经过八项攻坚战,水质从劣Ⅴ类跃升至Ⅱ类,龙景湖公园成为新的城市客厅。

从治理黑臭水体到点缀“方寸之美”,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从早餐摊升腾的热气,到社区食堂里的欢声笑语,再到公园绿地的悠闲漫步,当发展成果真正转化为可感可及的幸福体验,这座山水之城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高质量发展,最终是为了让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在这幅以民生为底色的画卷上,每一笔都透着温度,每一划都写着用心,生动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庆实践。

江河奔涌,见证大城蝶变;气象万千,激荡发展强音。

回望“十四五”,三万亿元的经济体量,标志着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展望“十五五”,这座活力四射的超大城市蓄势待发,以昂扬之姿,开启更加波澜壮阔的航程!


原标题:“十四五”答卷|中西部首个“三万亿级”城市的发展跃升

编辑:张春莲

校审:廖雪源

总值班:杨飞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