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转移,是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体现着地区间产业分工深化与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在逻辑。 2024年,相关文件进一步明确推动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向西、由中心向腹地有序转移。新一轮产业转移的窗口已经打开,重庆再次站上时代风口。 何以抢抓先机?重庆以行动作答:坚持以“国家所需、重庆所能、未来所向”为导向,绘制重点产业链全景图谱,组建专业化团队,开展产业链对接与引进,化“被动承接”为“主动布局”。 2023年以来,一支支由“精兵强将”组建的团队南下北上,东进西出,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到进博会现场,从东南亚到欧洲,一次次精准对接见证着重庆搏击产业转移大潮的奋进姿态。市经济信息委数据显示,从2023年至今年三季度,重庆共承接制造业项目2917个,正式合同额1.58万亿元。 新格局:从“单打独斗”到“形成合力” 11月初的北京,一场重庆与京津冀的产业对接会现场气氛热烈。台上,18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达239.5亿元;台下,来自重庆各区县的工作人员与企业家们热烈交流,互加微信。 这样的场景,已成为重庆主动“走出去”对接产业的常态。自2023年以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在重庆全面展开,彻底改变了以往承接产业转移中“单打独斗”的旧有格局。 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重庆过去存在招商力量薄弱、专业性不足等明显短板。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重庆多个区县纷纷组建起专业团队,这些团队如同“侦察兵”被派往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经济高地,又像“先遣队”一样组成小分队精准开展工作。 以荣昌为例,该区组建百人团队,分成13支小分队,包括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及智能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新材料及新能源等9个产业专班和长三角、粤港澳、闽台、京津冀鲁豫4个驻外招商组,围绕当地产业布局开展精准对接。 在机制创新方面,重庆建立了“驻外办事处搭台、区县唱戏”的协同作战模式。例如,在重庆与京津冀的产业对接中,重庆驻京办围绕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精准发力,累计组织区县产业对接团队拜访部委、企业及科研院所94家,成功推荐236家企业赴渝实地考察,其中50余家已达成合作意向或实现落地。 与此同时,重庆通过持续优化投资决策等机制,构建“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万企重庆行”“投行投重庆”等产业对接品牌矩阵,全市产业引进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这些举措为区县系统赋能,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彻底改变了以往“一个处室几个人”的薄弱局面。 新打法:从“广撒网”到“精耕作” 产业对接力量的增强,为重庆实施精准承接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市经济信息委数据显示,近年来承接的产业转移项目中,近七成投资集中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重点领域。 为实现精准承接,重庆绘制了重点产业链全景图谱,系统梳理产业链各环节的龙头企业、总部机构、潜在独角兽及专精特新企业,形成精准的引接目标清单。其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链式发展正是这一新打法的生动实践。 针对以往汽车产业“缺芯少电”的短板,产业对接团队精准聚焦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环节展开攻坚。璧山区成功承接山东金帝精密机械,投资15亿元建设新能源汽车电机定转子制造项目,有效填补了电驱动系统产业链空白。 涪陵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集聚了青山瑞浦、赣锋锂电、吉利科技三大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并带动卡涞科技、联洋新材料等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项目全部建成后,该区动力电池年产能将达72GWh,有望成为重庆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合川区则聚焦电制动系统、轻量化材料等五大重点领域开展精准对接,致力于打造集研发、生产、供应、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生态。 通过这种链式引进模式,重庆成功实现了“引进一家、带动一串”的产业集聚效应。两江新区以赛力斯超级工厂为核心,精准对接其核心供应链企业,推动创晖汽车、夸特、莱斯德等一批关键零部件项目相继落地。 目前,重庆已构建起以长安汽车、赛力斯为龙头,上汽、东风等知名整车企业为骨干,比亚迪电池、宁德时代等上千家配套企业为支撑的完整汽车产业集群,实现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三大系统、十二大总成、五十六个部件的全覆盖和集群化发展。 新成效:从“点上开花”到“面上成势” 在新的产业承接战略和战术推动下,重庆的产业承接正从单一项目引进向全链条、集群化方向跃升,形成了“引进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乘数效应。 产业生态持续完善。重庆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不仅注重项目数量,更看重产业生态的培育。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重庆已构建起从电池材料、电芯制造到整车组装,再到后市场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涪陵区依托青山瑞浦、赣锋锂电等龙头企业,正在打造从正负极材料到电池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链闭环。宁德时代、延锋、文灿等世界级高端供应链企业均以“厂中厂”模式入驻赛力斯超级工厂,实现本地化同步生产和供应。 集成电路产业的崛起更是重庆产业转移模式创新的缩影。西部(重庆)科学城瞄准产业梯度转移机遇,集聚华润微电子、联合微电子中心等20余家产业链重点企业,构建起从6英寸、8英寸到12英寸全规格,“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原材料配套”全产业链体系。今年6月,奥松半导体8英寸MEMS特色芯片IDM产业基地启动;9月,总投资145亿元的集成电路特色工艺线开工建设,未来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千亿元产值聚集。 开放格局纵深推进。重庆充分发挥国际物流通道优势,将承接产业转移与融入全球产业链紧密结合。通过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引进的企业能够快速对接国际市场,实现“立足重庆、辐射全球”的战略布局。这种“通道+产业”的模式,成为重庆吸引优质产业转移项目的独特竞争力——既能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又能将西部内陆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还能链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市场与资源,成为产业转移的“承转站”和“集散地”。 跨越山海,合作共赢。重庆正以主动的姿态、专业的队伍、精准的打法,将产业转移的机遇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随着一批批产业链项目的落地生根,重庆正在万亿级产业转移大潮中搏击前行,以“走出去”的坚定步伐,书写着从内陆腹地向开放高地跃升的生动实践,以“引进来”的丰硕成果,诠释着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担当。 原标题:重报深一度|重庆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共承接制造业项目2917个,正式合同额1.58万亿元 编辑:张春莲 校审:廖雪源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