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0日,全国危险化学品登记和鉴定分类工作座谈交流会在重庆召开。应急管理部相关司局、部化学品登记中心负责人及全国多地应急管理部门代表齐聚山城,共商危化品安全监管提质增效路径。重庆市应急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在会上分享了我市在危化品登记和鉴定分类工作中的创新实践,其构建的特色监管体系引发与会人员广泛共鸣。 危险化学品登记与鉴定分类,是危化品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的“第一道关口”,既是掌握风险底数、精准施策的基础支撑,更是实现科学监管、有效防控的核心保障。这一核心认知,在重庆的监管实践中得到充分印证。作为我国重要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唯一直辖市,重庆是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天然气化工基地,同时也面临艰巨监管挑战:全市3885家危化企业中,间歇式生产模式普遍,安全基础相对薄弱,监管压力尤为突出。 严峻形势下,重庆交出亮眼安全答卷——连续16年未发生较大以上危化事故。这一成果,源于我们始终把登记工作抓实抓细、把鉴定分类做准做深,从源头掌握风险底数、堵塞监管盲区。重庆的核心经验是将国家顶层部署与地方实际深度融合,构建起一套务实高效的监管体系。 聚焦“四个一” 筑牢源头治理防线 针对新建及新发现企业登记覆盖不及时的痛点,重庆创新建立由市场监管局、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市局危化处和区县应急局多方联动的“发现一家、督促一家、指导一家、登记一家”协作机制,全程跟踪推进企业登记。今年以来,已精准指导11家新建(新发现)企业100%完成登记,从源头清除登记死角。为强化保障,依托危化专委会统筹22个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多跨协同、齐抓共管格局。 突出“一防四提升” 构建全流程监管格局 围绕“防范较大事故、提升安全基础、提升技术装备、提升人员素质、提升管理水平”主线,重庆将登记工作与日常监管、专项整治、行政许可等关键环节深度融合,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管控、事后闭环”全流程体系。专项整治中,《重庆市2025年危险化学品登记和化学品鉴定分类专项执法检查工作方案》落地实施,重庆组织专家对2024年10家问题企业开展“回头看”,查出问题40个、违法行为11条,下达整改指令10份,整改率达100%;各区县同步落实属地责任,检查39家企业,发现问题32个、违法行为7起,所有问题通过危化综合服务系统闭环管理。日常监管实现53家企业全覆盖,查处问题221个、违法行为68起,均完成整改验收。 深化“三延伸” 破解监管盲区难题 为破解监管盲区、消除风险死角,重庆通过深化“三延伸”拓展核查监管新维度,让安全隐患无所遁形。 检查范围从危化品仓库延伸至所有可能存放点,2025年查处两起重大隐患:1家企业将1吨氢氧化钠违规存于非危化品库,另1家企业将7.3吨氢氧化钠存于车间投料间,均移交执法部门处理;检查内容从“一书一签”等基础项,延伸至混存混放、超量储存等现场管理关键项,全年排查出磷酸与乙醚混存、超量储存苯二酚等6个重大隐患;监管链条从终端企业向上游供应商延伸,今年移交8条重大隐患,发现并向6省市推送7条上游企业“一书一签”不规范线索,从源头阻断风险。 推进“一中心一系统” 筑牢基础支撑高地 针对西南地区危化品鉴定机构稀缺、周期长的痛点,重庆拟与市疾控中心共建“重庆市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检测中心”,建成后将填补区域空白,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供便捷高效的鉴定服务。 智慧监管方面,以登记系统为数据核心,推动与安全预警、双重预防机制等系统融合,实现“一处登记、全网共享、协同监管”,构建全链条数字化监管体系。截至目前,已审核企业377家/次,其中新登记28家/次、到期复核68家/次、变更281家/次;发放登记证书162家,包括新登记11家、到期复核47家、变更104家;每月清理关停并转企业,完成1家合并企业注销,确保监管数据精准。 编辑:戴林 审核:何英 主编:罗再芳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