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是春天的尾巴,夏天的前奏。 5月9日下午3点,在绿荫缤纷的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简称重人科),一场别开生面的“行知·人科”诗歌朗诵会在行知艺术中心举行。重庆知名艺术家邓建强、谭钧、周南平、江省吾,著名诗人李海洲、邱正伦、王顺彬、金铃子、刘清泉、吴向阳、冉仲景、姚彬、吴沛等受邀出席活动,并朗诵了他们写给陶行知先生的诗。 今年4月,学校向全校师生发出邀请,围绕陶行知办学思想,征集发掘美丽校园、赞美青春的诗歌作品,并特别邀请了10位重庆著名诗人参与创作。 “行知·人科”诗歌朗诵会分为四大章节,包括“先生从未走远”“在草街,在重人科”“手执教鞭的人走过”“春天里的陶行知”等。活动通过名家书画、舞蹈、川剧、民谣、原创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展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现场诗意满满,艺术氛围浓厚。 据悉,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源于2000年创办的西南师范大学行知育才学院,位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抗战时期的重庆办学之地——重庆市合川区草街街道,因为这份渊源,学校多年来认真践行先生的教育思想,从未改变。 学校党委书记彭体春在致辞中说:“办学 20 余年来,学校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陶行知教育思想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厚植历史底色、提升文化成色、擦亮办学特色,凝练了时时有‘陶韵’的办学理念,打造了处处有‘陶韵’的育人环境,形成了事事有‘陶味’的育人体系,探索走出了一条‘师陶、学陶、研陶、创陶’的‘立陶创特’之路,成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命名‘陶行知思想实验基地’的全国第一所民办高校。”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党委书记彭体春致辞) 诗人代表李海洲讲述了本次活动的筹办历程,表达了对学校的浓厚情感:“我来到重人科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因为校园,因为青春,因为行知先生,因为热爱文学和胸怀诗意的师生们。” (诗人代表李海洲致辞) 川渝两地6位知名艺术家谭钧、周南平、邓建强、江省吾、金铃子、伍立杨,将他们以“行知精神”为题创作的行知语录系列书法作品,捐赠给了学校。校长张跃光代表学校致谢,并为艺术家们颁发了收藏证书。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校长张跃光为艺术家颁发收藏证书) 艺术家代表邓建强在发言中说:“作为一个合川人,我感到非常欣慰,我认为重人科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教育做得非常好。今天我们能有这么多师生欢聚一堂,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对陶行知先生的情感,去感受作品中的诗意,相信这对个人文学修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艺术家代表邓建强致辞) 活动进程中,愚人船乐队主唱孙平与人民路58号乐队鼓手蔡雨轩献唱的《蓝莲花》《海阔天空》,知名川剧演员刘清宇带来的川剧表演《天女散花》,合川区文化馆副馆长周佩忻唱响的合川《月亮田》,一次次将活动推向高潮。 10位著名诗人和11位校园诗人轮番上台,或润物无声,或铿锵激昂,演绎着各种充满诗意的“行知精神”,诗人们用自己的笔,勾勒出他们心中的陶行知和行知精神。而压轴出场的西南大学教授、著名诗人邱正伦的激情朗诵,更是技惊全场,获得长时间的掌声。最后,与会师生和嘉宾们起立,全场高唱《我和我的祖国》,现场气氛热烈,令人感动。 (诗人邱正伦) (诗人刘清泉)(诗人金铃子) (诗人吴向阳)(诗人王顺彬) 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活动共收到全校师生诗歌作品240余首,最终,2位青年教师和9位学生的作品脱颖而出,被报社选中,《重庆晚报》夜雨副刊以整版的篇幅推出了“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校园诗人十一家”。 (全场高唱《我和我的祖国》) 据悉,本次活动由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主办,学校党委宣传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执行,环球人文地理刊系、重庆作协文学成果转化委员会、重庆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联合执行,旨在打造具有陶行知特色的文学艺术和教育氛围,营造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学习环境,激发全校师生的爱国爱家爱校情怀。 编辑:戴林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严一格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