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老街 文/周康平 梦回老街的记忆,带着晨曦的波光,轻轻而来,如春风拂面,一条久违的老街,缓缓地浮现在我心中。老街依山而建,坡势陡峭,千多步石梯,如云梯一般垂直于江边。西沱云梯街,重庆这条带着秦汉记忆与唐宋色彩的“万里长江第一街”,美名由此延绵而来。 漫步在老街,沿着橘黄的波光望去,依稀可听一道古老的声响,那是来自滔滔江水的轰鸣:船工的号子划着高高升起的风帆,把满载瓷器、丝绸、川盐、蜀绣的木船,驶入人声鼎沸的盘盘石港湾。嘈杂的吆喝声伴随着背夫们的喘息,点燃了老街吊脚楼的万家灯火。那一串串在夜幕下举着火把负重前行的背夫,那一行行在风雨中穿行的脚夫,用他们青筋凸起的双脚,开辟了“巴盐楚销”之路。 独步徜徉于曲折幽深的老街,不见高墙大院,唯有容颜脱落的老墙对我相迎。老墙里没有了对我小名发出的呼唤。那熟悉得透彻心扉的声音早已远逝,那是母亲的声音。没有了母亲的呼唤,多年以后,我还是从遥远的地方回到了老街的这片老墙。街边转弯抹角的地方,残败了的院墙,偶尔会响起瓦片滑落的声响,细微如薄暮里随风而去的轻声叹息。在这曲里拐弯的小巷,谁会想到,也曾有过丁香女孩的悠长。这就是我生长的老街,狭窄的街面藏着我无数流逝的时光,在不为人知的角落,贯穿我心灵的记忆仍在疯长。老街的一步一梯,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刻有先人们的青春美好与生命顽强,直至融入传说中的荣耀。 我儿时暑假的时光,多半消磨在这条老街里。常常是在自家门前,摆上一张长长的木凳,穿着一件白色背心和蓝布短裤,坐在木门边。胳膊放在木凳上,一手托着脸颊,一手握着铅笔,摆出一副勤奋学习的样子。路过的熟人,对我投来赞许的目光,以为我真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儿童。他们哪里知道我这好学的模样只是我无可奈何的选择。老实说,在没老师管教的暑假,我只想和玩伴们去江边玩沙戏水,只想到河沟摸鱼捉螃蟹,只想去林子里与人捉迷藏。总之我想去的地方很多,可没有一个地方我敢前往。我不能有违父母的嘱咐,只有老老实实地守在自家门前。 不过,坐在这条静悄悄的老街,习惯了,便有说不尽的舒坦。 只要静下心来,在这条老街,不管天有多热,都不会感到闷热发慌。额头和背上,也不会有汗水流淌。这里有一道天然的风口,带着股股凉气的河风,时不时从街面穿过,我们称之为“过堂风”。即使是夏天最热的时候,悬挂在头顶的太阳也奈何不了街面的清凉。街上的行人,表情少不了悠哉游哉的模样。 搬离老街的那天,我已是心怀某种惆怅的少年。父亲说,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后,老街的有一段将永沉入江底。时隔多年之后,一天,我从远方回来。夕阳西下,伫立在江边的山坡上,远望,宽阔的江面波光粼粼。忽然,我晃动的眼帘闪过一道橘黄的光影,我猛然看到那条沉睡江底的街道在我心底缓缓升起。一股热泪,刹那间盈满了我的眼眶。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