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渝中区重庆文物考古研究院旁,有一家特别的咖啡店——满墙的考古文物,特调的考古咖啡,真实的考古工具,仿若身临其境考古现场。 “这是全国首个考古咖啡店,在这里还可以亲身体验文物修复的过程。”店长介绍道。 边喝咖啡边修文物?有点稀奇。9月11日,重庆晚报记者来到渝中区枇杷山正街72号现场打探。 罗列了我市254个考古遗址 整面考古工具墙吸睛 “T7A2”,在咖啡店门前赫然醒目,这是它的名字。 两步台阶往下,印满四面墙的地名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重庆海关监督公署旧址、药材公会、涂山寺、马王场遗址……这些地名从中心城区到各个区县,都囊括了进来。 店内展示了考古挖掘现场真实的一系列工具,且多数已是孤品 “这是‘考古天书’区域,罗列了重庆重要的254个考古遗址。”余文辉说。 余文辉是这家考古咖啡店的主理人,从事创意设计行业20余年,做过许多文化创意类的项目。2021年偶然与考古院产生了交集,就想把有趣的考古与接地气的咖啡结合起来,做一个原创、唯一的创意项目。在2022年7月,“T7A2”就诞生了。 “这个名字我们借用了考古探方代码的一种形式,做了一个有趣的组合:T代表探方;A是考古archaeology的英文首字母;72是重庆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门牌——枇杷山正街72号。”余文辉说,考古的每一个编号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T7A2”既有趣味性,又保留了考古的神秘感。 走进店内,白灰的色调,土墙的构造,极简风的既视感。不同于其他咖啡店的,是店内一整面墙的考古工具墙。洛阳铲、铁锹、镰刀、锄头等一系列考古现场挖掘所需的工具都挂在墙上进行了展示。 “这些工具都已是孤品,其中有一款铁锹是我们考古院的前辈亲自打造的。”余文辉补充道。 以土层结构为灵感设计咖啡 一层一层口感各不同 那么这里的咖啡是否也与考古相关呢?余文辉的答案是肯定的。 光是咖啡的吧台,就打造得与众不同:11个地层剖面一层一层累积,颜色深浅各不相同,其中还设计了一些考古发掘现场的代码,如H1代表灰坑,G2代表沟渠,F则是古人的房屋遗址。 记者注意到,就连这里的咖啡,都结合了考古元素。比如一款“大地的年轮”,是以土层结构的灵感为设计,绿茶打底,中间是冷萃咖啡,上面再淋上厚厚一层乳白色奶盖,撒上几颗栀子花,三层渐变色的咖啡就制作好了。 第一口的口感,奶味比较重,可以嗅到淡淡的栀子花香。随着奶盖渐渐沉淀底部,喝起来又是另外一番风味。绿茶的清爽直击味蕾,丝毫没有半点咖啡的苦涩,口感层次丰富。 “我们还研发了重庆各个区县的特色咖啡。”余文辉说,比如结合彭水的“乌江日与夜”,万盛的“青瓜奇异之味”,以后可能还会研发酉阳的枸杞咖啡、奉节脐橙的咖啡,以及巫山脆李口感的咖啡。 咖啡店开业一年以来,迅速受到了各媒体和人气博主的关注,对此,余文辉表示,通过考古这件事,把重庆的故事推向大众,将会是他们长期的使命。 上手体验真实考古修复流程 比绣花还要考验耐心 在咖啡店的一角,安静坐着一对母女,她们摆弄着手里的青花瓷,神情专注地贴着胶水,拼凑起青花瓷碎片,然后又缠了些胶带,正在体验咖啡店里修复文物的活动。 这家考古咖啡店,除了能够喝咖啡,还可以修复文物。 当然,并不是修复真实的文物,是复刻的青花瓷、陶器等文物原型,模拟出土时的碎片状态,体验真实考古修复流程。步骤一般包括:拼凑整理碎片、胶水粘连、胶带粘连、涂抹石膏、砂纸打磨等。 “以前对考古不是很了解,体验了之后才发现,原来文物修复这门技术活要比绣花还要有耐心!”张女士坐在女儿身边细心指导着。 为了能够更好推广考古中的有趣知识,这家咖啡店还会定期举办《考古那些事》的沙龙活动,邀请考古界的专家与一些单位联动,碰撞出许多有趣的考古趣事。 “我们做过《修复与商业的陶瓷》《城市考古和现代城市设计规划》等沙龙主题,把这些既相关又不完全相关的专业放在一起讨论,本质上回归考古这件事。”余文辉介绍。 一比一复刻真实文物展出的文物墙 在咖啡店的另一面墙上,摆放了近40个一比一复刻的重庆出土文物,如奉节县上关遗址出土的“唾壶”,丰都县玉溪坪遗址出土的“尊形器”,巫山县高唐观遗址出土的“陶仓”…… 透过文物,进行一场跨时代的对话。这家考古咖啡店,将古代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一边喝咖啡,一边享受一眼千年的巴渝文化。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柏雨欣 实习生 侯微微 摄影报道 编辑:张亚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