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下在我心里 文/李秀玲 上初一时,我在爸爸的办公室里第一次看见了《重庆晚报》。刊头红色的大字,醒目、明亮,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把厚厚一叠几十个版面全部翻看了一遍,最爱的是副刊“夜雨”。 也许是因为爱看书的缘故,我也爱写作。副刊“夜雨”上的那些文章,无形中成了我的指路明灯。那时每天的快乐,就是等爸爸下班,带回当天的《重庆晚报》,雀跃地拿着回到自己的房间里。跳过大标题的新闻,跳过层层广告,直接翻到“夜雨”的版面,逐字逐句地阅读。铅印的文字散发着油墨的香气,是我喜欢的味道。读完“夜雨”中的文章,我望向窗外,皎月当空,树影婆娑,寂静的夜里心中总会生出一些层层叠叠、交错杂糅的情愫。 我把那些淡然的、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摘抄在日记里,日复一日地溢进了我的脑子里。 副刊为什么取名“夜雨”,当年的我不太明白。也许是取自唐朝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巴山夜雨”。夜雨是缠绵的美景,也是千丝万缕的情感寄托与倾述。 只可惜,当时的我,没有勇气向晚报投稿,只是在心里默默地种下了一个文学梦。 时光荏苒,三十多年的时光过去了。《重庆晚报》坚守着文学一方阵地,“夜雨”继续沙沙下着,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喜爱文学的人们。而我,也终于迈出了当年犹豫徘徊的那一步。 我是一名忠实的读者,更是一名忠实的作者。虽然新媒体发展迅猛,但传统的纸质文学阅读方式不能丢弃。手机碎片化的阅读换来的只是暂时的满足和瞬间记忆。而文学,才是让我们心灵平静的港湾。那些文字,从古代流传到现代,从散发出淡淡墨香的小楷到铅印的正楷,从高雅的诗词歌赋到优美的现代诗歌和小说,集古之大成,汇今之光芒,在文艺的长河里始终浩荡奔腾,独领风骚。 每一份《重庆晚报》,都凝聚着众多人的热情与执着;每一场“夜雨”,都携夹着一颗颗滚烫的坚守之心。三十八年来,“夜雨”成全了无数人的文学梦,成就了佼佼者的大家之名,成为了几代文学爱好者的聚集之地。夜雨滋润土壤,使渝州大地春花绽放、夏草葳蕤、秋叶红遍、冬梅傲霜。春华秋实又皆回归大地,扎根沃土,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我为自己的文章能登上“夜雨”而惊喜,也为能和众多文学大家们结缘而欢喜。他们有的满头白发,却仍笔耕不辍;有的风度翩翩,才华横溢不减当年;有的知性温婉,随着时光的推移文笔愈发娴熟流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对文学是发自内心的喜爱,而且是“夜雨”中不可或缺的追随者、簇拥者。 我用了半生的时间与“夜雨”相见,不早不晚,恰逢其时。而我,也终于明白了“夜雨”的意义,不仅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等候与盼望,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滋养与喜悦。 让这场“夜雨”一直下在我们的心里,洗涤尘心,等候黎明。 (作者单位:南岸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