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进行时 文/吴凤鸣 时间在时光的漫溯中重逢,街沿的一些红灯笼挂起来了,一些居民楼房的窗户挂上彩灯装饰起来了,大街小巷人流穿梭热闹起来了,过年了!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心已飞到过年的幸福中去。 贴春联 我从小生活的万盛,也和其他地方一样,在过年的时候也会贴春联。这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我们用红纸、软笔书写吉祥或祝颂语句贴于门上,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阖家幸福。红底黑字或红底金字的春联贴上了,红红火火的色彩加上美满幸福的祝愿字词,让人读来暖意顿生。所以,贴春联,成为我们每年过年缺一不可的保留节目。 我们家的春联,前些年基本都是由女儿的爷爷提前写来贴。近两年,老人家身体不好,家里的春联就由女儿自己书写。虽然女儿的字不及爷爷的写得好,但她能主动承担起写春联的“任务”来,我们也就乐着。不用提醒,她自己买来红纸,泡好毛笔,选好要写的文字,不断地练习。就这样,女儿把每一个要贴上门楣的字都写了无数遍,直到让自己觉得满意了,才选出来,在大年三十那天高高兴兴地贴上。看着女儿努力的样子,我们内心都很欣慰。 今年是女儿初为人师过的第一个年,她显得有些兴奋。“今年写什么呢?”女儿问。我说我喜欢梅花,你就选“红梅含苞傲冬雪,绿柳吐絮迎新春”吧。女儿略一思索,摇摇头:“明年是龙年,一定要得有龙的庇佑才对。”我笑笑说,好,那就再选选吧。我们一家人找了很多含有“龙”字的春联,选来选去,觉得哪一条都很好。我建议说:“为了祝愿女儿工作有声有色,就选‘龙腾虎跃报春来,吉祥如意事事成’吧,怎么样?”大家都说好。于是,女儿开始摆开桌台,铺纸研墨,练习起写春联来。 夜幕降临,周遭的窗户里都透出灯光来,不知有多少人也和女儿一样在灯光下埋头写着春联呢? 吃汤圆 每到过年,北方吃饺子,而在我们南方,必是吃汤圆。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汤圆,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这样的汤圆吃得才叫安心,顺心! 年夜饭过后,一家人围坐着看春节联欢晚会,当零点的钟声敲响,母亲便会端出热气腾腾的汤圆,喊大家来吃。汤圆是母亲买的上等糯米,用石磨推磨成米浆,然后晾晒而成。而汤圆里的馅,则是母亲自己挑选出来的花生、芝麻、冰糖、红枣、核桃等多种食材加工熬制而成。每次吃着母亲做的汤圆,内心就会涌起温馨而甜蜜的滋味,我知道这是母亲的味道,家的味道。 每年吃汤圆,母亲总会为增添新年的气氛而制造一些趣味。她会在汤圆馅里放置一种特别的东西——清洗干净的硬币。母亲说,谁吃到包有硬币的汤圆,说明这一年就能挣大钱,走好运。以前母亲放一分的硬币,后来放一角的,现在,母亲是放一元的了。母亲说,这代表着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母亲在放硬币的时候,她不会在每个汤圆里放,而是选择其中的几个。汤圆下锅,煮熟后飘浮起来,谁也分不清哪一个包了硬币,但母亲知道。每年,我都会吃到包有硬币的汤圆,内心都会很欢喜。其实我知道,那是母亲对我的偏爱、对我新一年的期盼,悄悄舀给了我那个她特别包制的汤圆。 守岁 小时候,我们不懂什么叫守岁。母亲说,就是除夕的晚上通宵守夜,不能睡觉。于是,我们小孩子就依偎着大人,围着火炉,听大人们讲家长里短,讲一年的过往。眼睛实在睁不开了,就靠在大人怀里或肩上打一阵瞌睡。当醒来的时候早已睡在了床上…… 长大后才知道,除夕守岁那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俗名“熬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现在的我们,守岁依然。零点钟声还没响起,周遭的鞭炮已次第响起,“噼噼啪啪,噼噼啪啪”,这里还没落声,那里又开场。一会儿,各种礼花也陆续升空,顿时,夜空斑斓,亮如白昼。亲人们聚在一起,看焰火,聊未来,欢乐充斥着冬夜的寒,硝烟里持续着一分分时光,也持续着一分分美好。 大家放鞭炮一直要持续到凌晨近一点,各种声响才会渐渐消散。大家都回归火炉旁,继续守岁。现在,大家的守岁已不再那么单调,拿出手机,用心写上新年祝福的话语,发送给自己最关注、最重视的人。每当这个时候,手机铃声会不断响起,来自亲人、朋友、同事的祝贺也到了。在满满的幸福感中,新一年的时光大门,已徐徐开启。 时光荏苒,一年一年的日子就这样在民俗里流逝。尽管头上已华发初生,但我依然愿这样守着我的小城、守着我的年,平平静静,也安安稳稳! (作者单位:万盛经开区党工委宣传部)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