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与诗意间游走——蒋宜茂诗集《窗外》《向青涩致敬》读后 文/熊昕 细品蒋宜茂的两本诗集《窗外》和《向青涩致敬》,那种质朴、真诚、和谐的美感,裹挟着一股浓浓的泥土味气息扑面而来。 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使蒋宜茂的诗歌很接地气。《心愿》中“从弥漫着泥土味的乡村走来/他没有过多的奢望/满腔感恩汇聚的光/映照着平和跳动的心脏/而今,仍有两个不能释怀的愿望/心里横亘着沉稳的山梁/山势优雅,莽莽苍苍/漫山植被涵养风雨/四季飘荡鸟语花香/山崖不再病痛,山民安然无恙”,这种质朴无华,地地道道的渝东“俚语”,内心流淌着对熟悉地方的深深眷念。又如《那窝无花果树》中,描述了老屋前,牛栏旁不起眼的无花果,虽然它生长在艰苦的环境中,但它依然能坚强地生长下去,散发出些许的芬芳,最终结出累累硕果。这棵无花果树,让人们看到了在逆境中不屈的生命力量和坚韧品格。 蒋宜茂诗歌善于在平常的生活中流淌出诗性之美。诗集《窗外》中的雨雾,来往车辆,雨衣,环卫工人等窗外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悲悯情怀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风景。诗集中《那些鹅卵石》《那些红叶》《视角》《生态》都算是隐喻手法的内心抒情。如《窗外》中的《夜雨》:“夜已深远/窗外脆弱的树枝/仍不停的摇曳/密集地敲击着窗户和渝州大地……”独特的时代记忆和生命体验,借助对自然、社会现实的描摹,传递一种人生的隐喻,彰显关爱民生和社会的情怀。再如《向青涩致敬》中的《那石那竹》最后一段:“酷暑难耐的盛夏/石板涌起热浪/煎熬亭亭有序的竹竿/坚韧固执的竹枝/连同无风的夏夜/在喧嚣中缄默无言/直至一场秋雨的降临/枯萎的竹枝在薄凉中舒卷/犹如我干渴的身心/在秋雨后润泽澄明”,这首诗表面看似写石、写竹,实则写人,叙事。自己在经历过一场“热浪”和“酷暑”的煎熬和洗涤后,适时的秋雨如愿而至,心灵得以洗涤和释然,生命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蒋宜茂的诗歌不仅情感丰沛,而且蕴含深刻的哲理趣味。他的许多诗不落俗套,另辟蹊径,创新性地给人们带来了诗歌的趣味性和智慧性,从而引起读者内心的强烈共鸣。正如他在《缓步于熟悉而陌生的诗意之路》创作谈中写道:“世间凡有生命之物,生长与渐次成熟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人生亦是如此,从青少年到壮年、从成熟到身老,概莫能外。学诗、习诗亦是如此,纵观业内行家里手,无不是由拙到精、从精返璞,先是技法的成熟,再到境界的升华。”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