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水粉银线软 文/王绚 合川以水得名,涪江、渠江、嘉陵江在此汇合,美食也因水而生,水粉即是其中翘楚。 早年间的合川,每到晚炊时分,江面烟波浩渺,辉映万家灯火。络绎不绝的过客有的长期来往于两岸,有的临时盼望着归船,岸边载人渡江的扁舟,据说忙时多达数十只,形成了合川八景中著名的涪江晚渡。两岸各类小吃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可对于在酸甜苦辣之中徘徊的大部分食客,忙碌的生计对饮食要求除了果腹,仅仅是一个“快”字。店家把米粉事先煮熟,泡在水里,客人来时,滚汤里翻滚一烫即可食用。端上桌的水粉还在滚汤中冒着热气,就被客人挑起,简单一吹,迅速地吃了起来,同时伴随着“嘶嘶”的声音。滚烫的感受使人咬着牙本能地吸入空气,来给嘴的内部降温。即便如此,他们也丝毫不敢耽搁,仿佛只要稍微嘬慢一口,就会被紧紧跟随的生活赶上。 食物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成长,合川水粉从只加入盐,到铺上辣子、辣油,再到浇上羊肉或者牛肉的原汤和臊子,撒上葱花,直到现在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胃口和喜好,决定是否在碗里加进一个卤蛋。味道不仅仅为了生活,也会高于生活,我们从熟悉的味道里了解世界,也从这里营造自己独特的回忆空间。像是不断增加的对生活的感怀,然后用浅浅的喜欢点缀日常,用深深的爱意化解不可胜计的生活百态。对味道的多元想象和选择来自生活的轻松与自在,而松弛的心情又会给生活体验带来更多包容与理解。比如在同一个店里,有人喜欢多点辣,有人要少点葱,有人会额外加些醋,老板会一一回应,但却不一定能够做到。一位客人抱怨明明刚刚说了少放辣,这水粉还是太辣,老板满脸堆笑地从后厨出来,回应到再免费加一两米粉,客人连摆双手推辞“吃不下,吃不下”。“吃不下就剩着,和一下会清淡些”老板半劝半推将水粉加到食客碗里,一场矛盾就化解在了各让三尺的实在中。 随着水粉的名气越来越大,合川的水粉店也越来越多,别处的店也为了生意,加上合川的名头,似乎这个地名就决定了食客的品味。如今水粉早已不止于满足食客吃饱,后厨尝试着各种味道和搭配试验,试验结果成功与否就取决于店外排队的人数多寡。有排队的店门口人会越来越多,没有排队的会逐渐退出市场,不仅是外来不知情的游客,还是本地的居民,都愿意去等待那些队伍冗长的老店。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口味,也许在队伍的尽头,也会是一碗平常的水粉,但是等待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仪式感。那些等待的形式,使得某种味道成为了自己的喜欢与偏爱,让我们在生活的随意和随机之外,意识到自身并非混沌于众生之中,而是作为独特个体穿梭在生活里。 人在人群中,就像是水在水里,城市在水边生长,也像是水粉被包裹着原汤。“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是被岁月洗练,经历过得失的内敛。这里最吸引回头客的几家店更喜欢做香辣的红汤,这样的水粉既保持了温润的水型,吃下去又能体会火辣的冲击。每次回去,总想来碗红汤的水粉,喜欢感受在喉咙里沸腾的热爱。短暂地回到童年的时光,以成熟而豁达的天真,体会生活的浪漫和美好。这样仿佛可以穿越回到千年前那个忙碌的渡口:船远远地过来了,我温和地走入等待上船的人群,依然像是把酒添入水中,保持着浓烈醇厚。 (作者单位:重庆市铁路中学)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