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生命树”的教育启示重庆市第一中学校 戴旭 某地区青少年价值观调研显示,赞同“个人发展优先于家族责任”的学生占比呈上升趋势。更典型的是某辩论赛中,“自由意志高于文化传承”的论点获得中学生较高支持率。 当数字原住民遭遇千年文化传统,文化传承的基因链正在经历时代重构。在传统文化代际断层与价值多元交织的背景下,如何将传统节日转化为立德树人的鲜活载体? 很多学校在生涯教育课程中开展的“家族生命树”项目,要求学生通过访谈绘制家族谱系并收集生命故事,参与学生中近九成开始主动记录祖辈口述史,约六成家庭建立起定期探望机制。这种实践使抽象的孝道伦理具象为可感知的生命教育,印证了诸多教育学者所提出的“从仪式性追思到主体性建构”的范式转型观点。 案例 在清明节的生命教育实践中,重庆一中学生小张的“家族生命树”案例生动诠释了“祭如在”精神与校史传承的深度融合。 小张的家族三代均就读于重庆一中:爷爷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校学习,父亲是20世纪90年代校友,而她本人现为该校高二学生。 通过访谈祖辈,小张发现爷爷珍藏的1962年重庆一中毕业证书、成绩单及寒暑假副食品供应单等物件。这些泛黄的校史资料,不仅记录了国家困难时期学校对学生的关怀(如1959-1962年间学校保障学生基本物资供应),更承载着特殊年代的教育记忆。 爷爷向她讲述的求学经历,将校史具象化:当年教室虽简陋,但教师如父母般关爱学生,语文老师批改作文的评语长度甚至超过学生原文;同学在饥饿中仍坚持挑灯夜读,多人考入清华并成长为水利、电子领域专家。 这些故事让小张深刻理解了学校“明礼崇德,求知求真”校训的历史厚度,以及“红色基因”的真实内涵——如抗战时期周恩来、郭沫若等革命家曾在此办公的红色传统,校友中涌现出“时代楷模”杨雪峰等英模人物的精神传承。 通过梳理家族与学校的交织轨迹,小张将清明节追思转化为对教育使命的认知:她在班级分享会上展示祖辈的校史物件,并引用校史馆资料说明重庆一中“四二一革命精神”(热爱祖国、振兴中华、服从党的领导、严守纪律),倡议同学们以“自觉者”姿态延续红色基因。这种从家族记忆到集体认同的升华,使她连续两年获评“红岩精神传承标兵”,其撰写的《三代一中人的教育信仰》更被收录于学校90周年校庆特刊。 该案例印证了生命教育如何通过代际叙事激活历史资源,使个体成长与学校精神谱系形成深层共振。 结语 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青铜器,而是流动在民族血脉中的基因链。多地实践证明,通过情感唤醒建立文化认同,能实现“老传统”与“新德育”的化学反应。 未来教育应着力构建“三维育人空间”:在时间维度贯通古今,在空间维度链接家国,在价值维度融合个体与集体。 唯有如此,方能滋润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精神沃土。 编辑:杨雪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