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植物学(组诗)文/郑劲松侧耳根 学名蕺菜,又名鱼腥草、折耳根。多生长于田埂地头、山坡沟畔,嫩叶根茎可食用,西南地区民间常采摘作凉拌小菜。可入药,有清热解毒之效。 它在侧耳倾听大地和人间的苦难 化身为食,疗治味蕾与精神的贫瘠 当酸涩的方言,与盐,与辣椒 合谋一种味道,自然的馈赠就会 在餐桌上,主导唇齿留香的情景剧 剧情来自泥土,从土里长出的春天 秀色可餐。食物与药在民间和谐共赢 气韵通达而口舌生津 从不怀疑泥土的善意,当一种生命 进入另一种生命,一种灵魂才能唤醒 另一种灵魂 母亲的养育如此沉默 纯天然的爱野性十足 餐桌上流淌绿色的音符 舌尖在风中弹奏不朽的思乡曲 侧耳根是童年的根须,故乡的梦境 深入田埂的骨髓,引来色彩斑斓的蝴蝶 引来蜻蜓编队飞过儿时的原野 蛙鸣、虫吟、露珠,搅拌一团透明的阳光 一道野菜瞬间接通天地 救兵粮 学名“火棘”,又称救军粮,蔷薇科多年生常绿灌木,果实深红,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食药两用,有清热解毒、活血止血、益智健脑等功效。 当战争与饥饿同时降临 一种野果子的身份被改写 它是亲切的粮食,是至暗时刻的灯盏 是大自然的生命至上或慈悲为怀 此刻,色彩的象征意义得到确认 它是血红的,与体内流动的液体温度一致 命运在风中摇摆不定,在生死之间 酸涩的甜成为唯一的选择 风声,早已吹散了枪声 刀光,比时光更远 剑影,化作一棵野草的背影 那支军队早已隐入历史的尘埃 只有救兵粮,还在原地孤独地坚守 永不撤退的使命,一年一度 果实像花朵一样盛开枝头,等待救赎 或者被救赎的眼神 更多的时候,它只有野草的身份 成为好看的风景,成为装饰 成为矫情的卖点,在相框或朋友圈里 闪动着野生的红光 拯救早已转型为逍遥 除了灵魂,人间再无饥馑 成片的“救兵粮”集体沉默 当一只鸟儿衔着夕阳从云中落下 啄食几颗遥远的传说,它会突然痛醒 恢复应有的尊严与神圣 灯台树 别名瑞木、女儿木、六角树,山茱萸科落叶乔木,侧枝呈层状生长,宛若灯台而得名。民间曾用其树皮熬药,可治头痛、伤风、支气管炎等。 不仅人间需要灯光 一棵树也需要照亮另一棵树 密林间总有一场仪式,经过树枝 抵达湛蓝的天空,迎接云朵的检阅 风,便在树上筑起台阶 一小团一小团的星星端坐枝头 以一树繁花,点亮一片灯海 夏日的舞台就这样次第展开 美好的日子攀援而上 周围的树,在风的口令中转身 对这方神圣的灯台肃然起敬 让自己成为祭台,它是树中的塔 花如雪,一层层绿色的信仰与誓言 盘旋而上直达云端 面对这样的树,可以把心放上它的树梢 接受月光的洗浴和蝴蝶的抚摸 接受蜜蜂甜美的针灸,心里那盏灯 会亮起来,即使有雨淋着也不会熄灭 湿漉漉的风中,传来温润的歌声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博物馆) 编 辑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