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师说|周晓丽:让阳光照进“课间十分钟”

2025-8-11 16:26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让阳光照进“课间十分钟” 

周晓丽 重庆空港新城人和街小学校

01

困局:课间沦为“失控剧场”

“周老师,小骐把小可的书扔窗外去了。”

“周老师,小强和小扬又打起来了。”

“周老师,小西被撞流血了。”

“周老师……”

作为班主任,我在课间的角色不断地发生变化,是法官、是警察、是和事佬、是心灵导师。

短短的课间十分钟,真是让我焦头烂额。孩子们五花八门的课间“活动”画面在我脑海里来回地放映:有追逐打闹、随意推搡的安全问题;有乱扔垃圾、乱涂乱画的清洁问题;有大声叫嚷、推挤桌椅的文明问题……


02

破茧:将“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

理性告诉我,树立规则意识势在必行,我宣布了课间三不准:不准在教室、走廊追逐打闹;不准破坏公物、乱扔垃圾;不准高声喧哗、横冲直撞。从那开始,我发现:曾经乱糟糟的课间开始变得静悄悄了,喜欢疯跑的趴桌上,爱推拉的坐着发呆,一片“祥和”。直到家长的一条信息打破了这样的平静:他告诉我,孩子说课间只能待在教室,很无聊,就像鸟笼一样,甚至不想上学了。她认为孩子们的课间活动应该得到保障,希望我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活动空间。

我心里“咯噔”一下,我没有给孩子禁足呀。课间,我问了问孩子们,他们觉得自从有了“三不准”,室内、走廊都有学生值日,微跑几步就会被说成是追跑,慢慢地就不想出教室了。这让我知道了这“安静”的十分钟背后,藏着家长的不认可和孩子的不自由。

我很迷茫,如何科学地引导学生开展课间活动,将“课间十分钟”科学有效地还给学生呢?

03

重构:让阳光照进“课间十分钟”

与体育老师的跨界研讨中,他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下雨天,我的体育课就在连廊进行。”“微运动体系”概念让我豁然开朗。重构活动空间,雨天在教室、走廊、边角区域进行活动。美术教师开发的“地面跳房子”,将数学坐标系融入童趣空间。我们启动“十分钟奇迹”工程:走廊变身“流动非遗馆”,跳皮筋时吟诵《声律启蒙》。晴天在小花园、大操场进行器乐、相声、魔方等才艺展示。

课间活动的安全如何得到保障?叶澜教授的文章“教育的目的是唤醒并培育人的生命自觉”。我想,课间就是要唤醒学生的自我安全管理意识。建立自我监督、自我管理机制,发放礼仪绿卡,评出管理之星,培养学生自管自育能力。

04

新生:教育遇见未来

自从开展了多样化的课间活动,学生有了新变化:课间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班级有了新样态:教室干净了,桌椅整齐了,横冲直撞的现象没有了;家长有了新评价:“周老师,孩子回家主动练习朗诵,要参加课间的才艺大比拼。”“周老师,孩子说课间十分钟真好玩,这下周记有素材了。”“周老师,孩子生病也舍不得请假,说学校更好玩。”曾经总惹祸的小强,如今带着“安全小院士”团队“研发”防撞护角;那个爱捣乱的小西,正在设计“多巴胺能量手环”——据说可以根据运动量绽放不同的颜色。孩子们解锁了课间的多巴胺密码。

最好的安全管理不是“课间三不准”,而是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点燃他们心中的文明火种。当教育尊重生命节律,课间十分钟就是最生动的德育现场。这场始于困局的探索,最终让我们收获了比纪律更珍贵的东西——对教育本质的敬畏!我也真正读懂了叶澜教授的那句话“教育的目的是唤醒并培育人的生命自觉”。


编辑:廖雪源

美编:钟柳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