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牟方根:石头课桌上的旧时光

2025-9-11 10:50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石头课桌上的旧时光

文/牟方根

我开始上小学那年,是上世纪70年代末。那时物质尚不富裕,我读的那所叫“棉花石”的村小,教室由一座古老的祠堂改造而成。房子是土木结构的,墙体有些斑驳,夏季漏雨,冬季漏风。祠堂原来的雕花门楣被糊上一层报纸,挂起一面小黑板,便成为讲台。最使我不能忘怀的:课桌是清一色的石桌,凳子是自家带来的各式木凳,高矮不一,坐上去吱呀作响。

这些石头课桌,不过是从附近山上采来的青石,略加打磨,便作了课桌。桌面粗糙,且不平整,伏在上面写字,能清晰地感受到石料天然的纹路与颗粒。在我的记忆中,夏日午后,阳光透过教室的木窗照在石面上,会辉映出星星点点的云母光泽,像撒了一把碎银;冬日里,这石桌便显出它冷峻的本色,需得先哈几口气暖一暖,才敢将手腕贴上去。

教我们的老师只有一个,姓温,是位留在乡野未曾返城的女知青。温老师十六岁那年,正值芳华,告别城市喧嚣,只身来到我们大队的第二生产队插队落户。几年光阴浸染了泥土的芬芳,她与本大队一位姓黄的男教师相识相知,就在这片原本陌生的土地上扎下了情感的根。后来,她被招录为民办教师,遂将青春与热血悉心倾注于山村教育事业。

尽管是民办教师,而且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等课程一个人包揽,温老师对教育教学的认真负责精神,却显而易见:语文课上,她带我们朗读课文时眼角总有波光闪动,好像每个文字都蕴含着精灵;算术教学时,她用山沟沟里捡来的鹅卵石教我们加减法,粗糙的石子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灵性;上体育课,她吹着哨子带我们在学校的土地坝跑步,红扑扑的脸上淌着汗,却依然响亮地喊着“一二一”的铿锵口号;教授音乐课,她用脚踩着那架老式风琴,教我们唱《东方红》等经典歌曲,歌声清亮得像山涧里叮咚流淌的泉水……

我最难忘的是她批改作业的情景。一个冬天的深夜,我去一户亲戚家吃完晚饭后返家,路过学校,看见教室里有一盏煤油灯亮着。放眼望去,我发现是温老师,她正埋头于石桌前,我们的作业本在灯下堆叠如小山。她握红笔的右手时写时歇,脖颈弯成一道温柔的弧线。偶尔她会抬头揉揉眼,朝笔尖哈一口热气——冬夜的石桌,怕是冰得连墨水都要凝结。

长大后我逐渐明白,温老师不只是在教书,那是在石桌上刻写春天。那些粗糙的石面、昏黄的灯光、她冻得发红的手指,连同作业本上的红色批注,一并成了悠悠岁月里最动人的印记:一位没有编制的小学老师,却用她最朴素的坚守,为山里孩子打开了通向知识的窗、通往外界的窗。

温老师尤为重视育人。那时我年少气盛,好胜心切,曾与同桌为石桌的“三八线”争执。我们用铅笔和小刀在粗砺的石桌面上刻下一道森严的“楚河汉界”。一日,同桌的胳膊不慎逾界,我竟抡起拳头,狠狠砸去。温老师目睹一切,并未当众斥责。课后,她将我唤至办公室,没有疾言厉色,而是柔声讲述起那个广为流传的“六尺巷”的故事。她以“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道理,春风化雨般教我懂得了何为谦和礼让,何为睦邻友好,同时让我明白,同窗之情远重于这冰冷的石桌界限。

随着时代发展,“棉花石”村小的石课桌逐渐被统一标准的木桌和木凳所替代,学生们告别了自带凳子上学的日子。温老师也苦尽甘来,告别了民师身份,转正成为一名国家在编的公办教师。

如今,我已年过半百,每每回忆起40余年前读小学时使用过的石课桌以及教过我们的温老师,总觉得有股启蒙而温润的触感,恰似岁月沉淀的包浆,裹挟着一个时代特有的温度与分量,自时光深处浮现……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