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镇 似水柔情文/林 夕水是江南的灵魂,江南因水而生动隽秀。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的西塘,位于浙江省嘉善县。“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这是对西塘最为生动的描绘。 到达西塘,已是夕阳西下。在车站等候的民宿老板娘很热情。她带着我行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街弄里。王家弄、叶家弄、苏家弄……突然弄堂变得狭长,只容得下一人行走。抬头看夕阳时,天空只剩一线橘红的晚霞,一米夕光洒落下来。两旁的白墙已经剥落得斑驳,雨水留下了道道墨痕。那些由深到浅的水痕,恰似水墨丹青在宣纸上慢慢晕染,足以证明千年时间的流逝。“石皮弄,由216块厚度仅3厘米的石板铺成。最宽处1.1米,最窄处0.8米……”原来这就是西塘最出名的最窄的弄堂。 走出石皮弄,再向右转进一个院子,眼前豁然开朗。缓缓流淌的胥塘河呈现在眼前。依水而建的民居、商铺挨挨挤挤,点点灯光倒映在水中。一棵苍劲的香樟树斜倚岸边,一只小舟停靠在岸。舟上有一船夫,悠闲地歇息。一抹晚霞眷恋着西塘的天空,河水辉映天空的红晕,泛起羞涩的涟漪,在船夫身后慢慢荡漾开去。老板娘推开院子的木门,门上写着:私人住宅,请勿打扰。院里摆放着木桌椅,与邻居相邻的木架上长满了紫藤藤蔓,枝叶葱葱茏茏。爬上几级木梯,来到了二楼的阁楼。一架木质秋千摆放在露天平台的左面。坐在秋千上,听蝉鸣,河里还有摇橹船在行驶。河对面灯火通明,人影绰绰。 水到江南才变得温婉如玉。一声橹桨划破水面,溅起水花,声声动听。清晨的西塘宁静淡然,一层薄雾在胥塘河上慢慢弥散。浅蓝澄澈的天空,几缕白云随意舒卷。两岸绿树红花,马头墙黛瓦倒映水中。行走在石拱桥上,再看水面,恍惚之间,脚踩蓝天白云,碧波从天上而来。 古镇因水而建桥。小桥流水为江南增添了古朴温润的韵致。小桥形态各异,都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名字。西塘沿河的桥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大多建于明清时期。最高的桥是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卧龙桥。桥高5.5米,站在桥上,可以一览两岸的风景。烟雨廊桥建于明代年间,起初为当地百姓为避雨遮阳的设施。长廊全场上千米,顶部青瓦覆盖,主体为砖木结构,两侧设雕花窗棂。坐在廊前的石凳上,可以看见河水清澈,一群群青色小鱼在水草间嬉戏。抬头仰望,这绵延千米的廊棚,顶部的瓦当承载着江南水乡建筑美学的传承与历史密码。据说下雨天,坐在长廊,水珠从廊檐滴落,脚下青砖发亮,河上一川迷蒙,那就是烟雨江南。 烟雨长廊里有各种商铺。见一家门面前站着好些顾客。走进去才知道是一家梅干菜烧饼店。老大爷是当地原住民,他一边做饼,一边和顾客闲聊。烧饼店门面不大,已经营几十年,在镇上有名。拿着金黄的烧饼,咬上一口,外酥里嫩,梅干菜地道的咸香味唤醒了清晨的味蕾。 与烟雨廊桥相连的送子来凤桥始建于明代崇祯十年。这是一座三孔石板桥,中间以花墙分隔南北通道。从花墙走过,透过花窗,可以看见河两岸层层叠叠的白墙黛瓦。送子来凤桥处也是乘坐摇橹船的地方。登上小船,船夫摇起橹,就行驶在胥塘河上。两岸的树木,房屋向后退去。行至石拱桥处,可见岸上石拱和水面的倒影形成一个圆。从这个圆望过去,波光粼粼处是阳光抖落的光影炫目耀眼。再看河面上蓝天白云的倒影,水草在更低处摇摇晃晃,摇曳成了多少人诗情画意的梦乡。 在吴根越角之地,千年江南古镇——西塘,一直静静地守候在时光深处。她用似水柔情聊慰现代城市人对一川烟草的回眸与思念。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