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新颖又实用的中文创意写作教材 文/方长安
在信息与文化多元的时代,写作不仅是一种文字表达艺术,更是思想交流、文化传播与创新思维的载体。中文创意写作,突出写作固有的创意性,将创意看成是中文写作教育最重要的特征,无疑是顺应日益智能化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作为一种源自传统的“新兴学科”,它具有典型的新文科特征,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无限的可能,引领着文学教育与创作的新发展。面对这样的时代浪潮,一本优质的创意写作教材的问世,对于广大学子及写作爱好者而言无疑是一种福音,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文学写作的广阔天地。 创意写作作为一门学科,其历史虽不长,却已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它起源于美国,随后迅速在欧洲、亚洲等地生根发芽,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创意写作不仅是单纯地教授写作技巧,更是通过系统的思维训练、方法指导与创作实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写作者。 在中国,创意写作学科建设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已正式成为中国语言文学的二级学科,它意味着中国文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文化产业的繁荣和互联网的普及,创意写作已成为连接文学、艺术与文化市场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高校建设中文创意写作专业,开设创意写作课程,各类写作工坊、写作营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中国写作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说,创意写作的引入和发展,体现了一种文化自觉和教育创新。它不仅为传统的文学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也将为当代社会培养大量的复合型写作人才。 文学写作教育与写作人才培养离不开教材的建设。教材是学科建设的基石,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本好的教材不仅能够传授基础知识和写作技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其创新思维。然而,写作教材的编写并非易事,它要求编者既要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创作经验,又要具备敏锐的时代洞察力和前瞻性的学科视野。 当前,市场上的写作教材琳琅满目。一些教材偏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相对忽视了创作实践的引导;而另一些教材则追求技巧的堆砌,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我们正面临一个新的社会形势与学科建设阶段,探索编写与时代特征相适应、能够满足写作人才培养新要求的写作教材也是势在必行。因此,编写一本既注重理论又兼顾实践,既强调方法技巧又重视思维训练,同时紧贴时代脉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写作教材,显得尤为重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金凤老师主编的《中文创意写作》教材应运而生。据我所知,这是首部以“中文创意写作”为书名的专业教材。这本教材以其独特的编写理念、较为系统的内容编排和丰富的实操案例,为写作教育提供了一套颇具新颖、实用的教学方案。 首先,本教材在编写理念上实现了较大突破与创新。它不仅关注写作技巧的传授,而且将思维训练、创作方法与过程写作作为三大核心板块,贯穿于整个编写过程,作为对写作教学的一种内在要求。这一编写理念既契合写作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也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与帮助。 其次,本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重系统性与实操性的结合。它涵盖了现代诗、歌词、散文、小说、剧本、非虚构、新媒体、广告文案、网络文学、文艺评论等十余种文体,每种文体都从界说与特征、思维训练与创作方法、过程写作实训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这种清晰有序的编排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知识与技巧,更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与训练来提升写作能力。 此外,这本教材还融入了国际视野与本土特色。编者充分学习、借鉴了国外的创意写作理论和方法,同时结合中国特色和写作传统,尝试建构一套融合中外创意写作的内容体系。这既丰富了教材的内容与形式,也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支持,更推动了创意写作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 中文创意写作的教材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李金凤主编的《中文创意写作》率先迈出了扎实的探索步伐,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不过在理念、体例与案例分析等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完善。 《中文创意写作》的出版,是西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新文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也是全国十所高校团结合作、智慧交融的结晶。期待它能够为广大师生及写作爱好者打开一扇创意写作之门,也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写作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共同推动这一学科的繁荣发展。 (本文系李金凤主编《中文创意写作》序,有修改。作者为中国写作学会会长,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