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笔为刃,以镜为盾——一名军校学子追逐记者梦的成长与思考文/万俊材第26个记者节刚刚过去,作为一名在军校从事新闻报道三年的学员,我回望来路,深感这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一场以思考为炉、以实践为锤,锻铸强军之声的历练。 初入此门,我以为新闻贵在“快”与“新”。曾有一次报道校运会,我捕捉了大量冲刺、欢呼的瞬间,成稿迅速。然而编辑老师却问:“除了热血,支撑胜利的细微之处在哪里?”这一问让我警醒:浮于表面的记录,如同未开刃的刀,无法触及内核。 真正的转变始于一次冲锋舟竞速大赛。那次,我申请登上随行保障艇,紧贴参赛队伍。湖面风急浪涌,冰冷的湖水泼洒全身。当一支队伍在绕标时险些翻船,我透过镜头,捕捉到了舵手咬紧的牙关和队员们成功后无需言说的坚毅眼神。那一刻,我按下的不仅是快门,更是一种共鸣。我拍到了一个战斗集体在危局中的默契与担当。这篇报道让我豁然开朗:军校记者的“战场”,不仅在新闻现场,更在人物内心的最深处。 如果说“深潜”是态度,那么“打磨”就是修行。为写好一篇队列会操报道,我走进训练场,看到官兵为了一声标准的靠脚音,成百上千次地重复练习;一位基准兵的衣领下,被汗水浸出了一圈浅浅的盐渍。我用这个细节作为支点,撬动了整个关于纪律与荣誉的故事。稿件发表后,领导评价“写出了队列的灵魂”。这种对真相的追寻、对文字的锤炼,正是新闻工匠的“淬火”过程。 一位编辑老师曾分享他的经验:他为每位战友建立相册存档,用心设计拍摄角度,确保不落下任何人。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军营记者的工作,不仅是写出好稿、拍出好图,更是用笔尖记录官兵的声音,用镜头定格部队的使命,这是一份最有“诚意”的交代。 报道精武标兵,要深入分析其训练方法,推广经验;追踪技术革新,要探讨其如何解决一线实战难题。我们的每一篇报道,都应是一块构建我军软实力的砖石,或鼓舞士气,或启迪思想。这是我们工作的终极价值。 记者节,心潮澎湃。手中的笔,因蘸满军营的汗水而沉重;肩上的相机,因承载强军的梦想而更具分量。未来,我将继续怀揣匠心,深潜、打磨,把镜头对准更多平凡官兵,把笔墨落在更真实的故事里。以笔为刃,镌刻强军路上的脚印;以镜为盾,彰显中国军人的担当。为这个伟大的时代,为我们英雄的军队,鼓与呼! (作者单位:联勤保障部队工程大学学员4大队11队) 编辑:蒋丽霞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周圆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