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0日下午,“行走的诗行,遇见陶行知”诗歌朗诵会在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行知艺术中心举行。《诗刊》副主编霍俊明、鲁迅文学奖得主张执浩,著名诗人李海洲、吴向阳、金铃子、刘清泉、蒋登科、冉仲景、唐政、邱正伦、姚彬、强雯、胡中华,与重人科300余位师生,通过诗歌朗诵、艺术表演等方式,呈现出一场兼具文学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文化盛宴。
30首青春之诗 朗诵会在古典舞《折枝盼》的优美舞姿中拉开序幕,分为“让我再叫你一声先生”“青春森林里漫过书潮”“在草街,种下星光”“求知,行知”“春风吹醒读书天”五个篇章。 活动伊始,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校长周光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代表学校,对远道而来的诗人、嘉宾以及全体师生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诗歌是无声的音乐,是有形的画卷,更是精神的火炬。今天登上舞台的每一篇作品,既有著名诗人、导师们的匠心之作,意境深远,底蕴深厚,也有青年学子们的青春吟唱,真挚动人,充满力量。”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校长周光明) 诗人代表李海洲在发言中幽默而真挚地回顾了诗歌大赛的评审过程,并高度评价学生作品的成长与潜力。他表示:“今年有七八位同学的诗歌作品,不弱于重庆成熟诗人的水平。”
(诗人代表李海洲) 本次“行走的诗行 遇见陶行知”诗歌大赛自启动以来,便激发了同学们高涨的创作热情,共收到来自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护理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等三百余份投稿。经过严谨的初评与复评,最终有30首优秀学生诗作脱颖而出,其中19首被《重庆晚报》“夜雨”副刊整版刊登。这标志着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学子的文学创作成果获得了社会主流媒体的高度认可,实现了从校园走向更广阔天地的跨越。
(《重庆晚报》整版刊登) 共著《行知诗卷》 早在10月28日,10位著名诗人便受邀走进重人科校园进行采风。在深入了解学校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内核的办学理念与校园文化后,诗人导师们与30位在初赛中脱颖而出的校园诗人“结对子”。 在随后的一对一改稿会上,诗人导师对学生的原创诗作进行了细致指导,从语言表达到意境营造,分享了宝贵的创作经验。这段深入的交流也激发了诗人导师们的创作灵感,他们纷纷提笔,将对校园、对行知精神的感悟,凝结为诗篇。这些由导师与学生共同创作、修订的诗歌,最终被集结收录到《2025行知诗卷》。
(《2025行知诗卷》) 校园诗篇未完待续 著名诗人、评论家、《诗刊》社副主编霍俊明从北京专程前来,他在舞台上朗诵了代表作之一《站在砖墙上的父亲》。从湖北到来的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得主、湖北省作协副主席张执浩,则以深沉动人的声音朗诵《我陪江水走过一程》,为现场带来了浓郁的诗意氛围。他们的到来,为校园文化活动注入了专业的视野与格局。
(霍俊明 《站在砖墙上的父亲》)
(张执浩 《我陪江水走过一程》)
(王鹏琴 《行知者的田字格》)
(吴向阳 《草街断章》)
(张馨月 《当屏幕,长出屋檐》)
(金铃子朗诵《栾树记》) 艺术表演贯穿始终,与诗歌朗诵及颁奖环节巧妙穿插,共同营造出庄重而典雅的艺术氛围。青年舞蹈家刘佳的古典舞独舞《折枝盼》,黄雅欣的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合川区文化馆馆长周佩忻的歌曲《世界赠予我的》,艺术学院学生蒙丽莎的舞蹈《易安醉》与罗清予的《上灯节》,沈阳音乐学院曾贞、刘少铮带来的双人舞《翻过那座山》,这些精心编排的节目,一次次为活动现场注入多样化的艺术质感,使得整场朗诵会成为一场思想与审美交融的立体体验。
(黄雅欣 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
(周佩忻 《世界赠予我的》)
(罗清予 《上灯节》)
(曾贞 刘少铮 《翻过那座山》) 最后,活动在《让世界充满爱》的合唱声中落下帷幕。本次“行走的诗行,遇见陶行知”诗歌活动,以扎实的创作基础、深度的名家互动和精良的舞台呈现,成功地将文学、艺术、美育融为一体,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编辑:戴林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周圆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